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新儒家与文化重建徐文明现代新儒家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兴起的以复兴和新创儒家文化为标帜的一种文化思潮。其肇始于大陆,兴盛于港台,流行于海外,近年来更有席卷东亚、风靡世界之势,成为时下最为令人注目的显学。新儒家开创来,贤圣辈出,大师林立,宗旨目的虽然无异...  相似文献   
22.
目前,我国学刊评比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大学学报的评比存在着许多误区:用对内 容(文稿质量)的评比代替对学刊全部工作的评比,对编辑主观努力的评比严重缺失,这实际是在评比主办单位的学术水平,与评刊的初衷大相径庭;由于缺乏对一流学术期刊资源利用情况的科学考察,导致大量优秀科学研究成果外流,严重影响了我国国家科技安全;缺乏对引频数与影响因子的合理和科学的考察;缺乏学术界的广泛参与.其次,误区必然导致学术期刊评比的扭曲:学报编辑本职工作的好坏没有了标准;过度引入”影响因子”和”核心期刊”,必然导致”异化”现象的泛滥.再次,”特色”不能成为学报评比中的因素,因为学报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学术成果是学术活动,是一种追求真理过程的结果,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追求的是共性的东西,学术与特色格格不入.因此,重新认识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重新谋划评价体系和标准,意义重大.应该建立我国大学学报评比的科学指标.  相似文献   
23.
太原北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时期,为唐朝名寺,也是当时太原佛教的象征。通过对北崇福寺的历史演革进行初步梳理,并对历代住持此寺的名僧和其宗系进行探讨,可以看出,北崇福寺是唐代至宋初唯识学的一个重镇。  相似文献   
24.
<正>一、质量经营—以质量文化为主导就定位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来讲,用"条条大路通罗马"来比喻自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规模经营曾被不少的企业所采纳,但做起来,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企业做成了强项,而另有不少企业却做成了弱项并纷纷下马。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企业日后的成败,"蛋糕"能够做成怎样,其关键是是否有一套能够真正调动每一名企业员工积极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25.
天命五年(1620)三月,后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大福晋突然被废,《满文老档》对此事记载甚悉,却独未言明大福晋系何人,这在当时大概并不成为川题,逮至后世,却引发了一场长期的争论,或谓大福晋系继妃富察氏,或言乃大妃阿巴亥,各执一端,实难定夺。今细究其据,略发浅见,以求引玉。  相似文献   
26.
寓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于平易浅近的语言文字之中,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这是毛泽东政论文章的语言特色.在政论文章的写作中,毛泽东大量采用了比喻法、寓言法、文学故事法、成语典故法、引用法、群众语言法等方法,增强其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以达到宣传、教育和鼓舞人民,指导革命和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7.
以“入世”为契机,中国电影应善于开拓海外市场,扩展生存空间,并积极从制作、发行角度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28.
苏洵与王安石是同时代人 ,但二人关系并不密切 ,没有相互交往的记录 ,也谈不上有何个人恩怨。为了攻击王安石 ,有人刻意制造苏王矛盾 ,并大谈其思想冲突。本文旨在说明二人在思想和政治主张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 ,并无根本冲突。  相似文献   
29.
中唐时期 ,律学颇盛 ,毗尼之中心也渐次南移 ,形成了“言律藏者宗衡山”(1 ) 的形势。其时南岳名德辈出 ,言律者众 ,而希操律师德感天地 ,度人无量 ,非但挺出时辈 ,亦足垂范后世。世事沧桑 ,孰能料之 !其后禅宗大兴 ,言律者稀 ,虽当时之大德宗匠 ,亦不为后人所知 ,今之稍存其名 ,未全埋没 ,也是由于其弟子中出了几个禅门宗师 ,这恐怕也是希操本人始料未及之事。禅史云药山惟俨从希操律师受具 ,但语焉不详 ,名或乖误 ,《祖堂集》云是惟俨“大历八年受于衡岳寺希澡 (今本稍有漫漶 ,但亦可辨认出确为‘澡’字)律师” ,《宋高僧传·惟俨传》亦云…  相似文献   
30.
道具本是戏剧演出中常用的小物件,后在小说创作中也常使用。蒲松龄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利用道具揭示主题、导引故事、结构情节、塑造人物的传统,在《聊斋》近五百篇小说中,几乎篇篇有道具。在作家笔下,哪怕是一块石头、一只草虫、一把折扇、一双绣鞋,都赋予了它不同寻常的美学功能和审美价值,取得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