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读研究生前,曾看过任继愈先生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看过他发表在杂志上的论文.1978年到北京读研究生,按导师黄心川先生的安排,修习了任先生的佛教概论与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信证。”因此,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执行,是我们党的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党员党性修养和锻炼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敦煌写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近这几年整理敦煌遗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的佛教典籍。其中有一名为《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佛本生故事,较为奇特。特予介绍,并对若干有关问题试作简单分析。该卷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千字文编号:玉64号;缩微胶卷号(即《敦煌劫余录》序号):8300号。首残尾全,共存133行。行约23字。尾题:“《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一卷。”在此,先依照片(见《敦煌宝藏》第109册)录文如下。录文时,因残缺或原卷折迭无法辨认者,用方框表示之。其中,“□”表示一字无法辨认;“(?)”表示无法辨认之字  相似文献   
14.
15.
有学者指出,大藏经中署名为鸠摩罗什译的《大明咒经》是依据鸠摩罗什所译经典及其他资料抄集的抄经,而所谓玄奘翻译的《般若心经》是中国人编撰的伪经.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知,玄奘在赴印度前得到的《般若心经》,可能就是署名为鸠摩罗什译的《大明咒经》的早期形态.玄奘将该经带到印度,翻为梵文,即其后流传的《梵语心经》的最初流传本.玄奘回国后又把《梵语心经》译为汉文,即现在大家习知的《般若心经》.现存《梵语心经》写本中,尚有经不空润色者.此外,印度僧人又在玄奘本《梵语心经》的基础上编辑成的三分具足的《般若心经》,该经回流中国,先后为法月(先后两译)、般若共利言、法成、施护等人译为汉文.《般若心经》是“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汉文佛教古籍与四部书古籍相比有共性,也有个性。在制定国家古籍定级标准的时候,应该摆脱传统的"四部书文化范式"的影响,为佛教古籍制定相应的标准。在制定佛教古籍定级标准时,要注意与四部书"古籍"定级标准、与国外收藏的佛教古籍及相关定级标准、与文物定级标准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7.
敦煌遗书中的佛教文献及其价值方广 ,许培玲敦煌地处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中西古代交通之重镇。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域向内地传播,敦煌也就因此成为佛教的重要活动地区。北魏以后,敦煌一直是河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域。直至宋初,敦煌战乱较少,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龙树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理论的奠基人,约活动于公元二、三世纪。印度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到公元前二、一世纪,大乘佛教开始萌芽。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初期佛教的产生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初期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造的,理论比较体系化;而大乘的出现则是一种群众运动,其理论虽说从总体来看有其统一的特征,但内部毕竟比较杂乱,甚而相互矛盾。从公元前二、一世纪到公元二、三世纪的几百年间,大乘的学说不断发展,新的典籍不断出现,这时,内部的矛盾现象就更惹人注目,其典型代表就是宣扬“恶趣空”的方广派的出现。这种情况不利于大乘与当时势力依然雄厚的小乘各派的斗争,不利于大乘自身的发展。形势需要大乘对自己的学说进行全面的综理,使之进一步理论化、体系化。  相似文献   
19.
《南亚研究》一九九三年第二期刊王邦维先生《峨眉山继业三藏西城行程略笺释》,文中解释“寺藏《涅经》一函,四十二卷”句时,谓:“《涅经》指大乘《大般涅槃经》,此又应指昙无谶所译‘北本’,分为四十卷。此谓四十二卷,疑有抄误。”  相似文献   
20.
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生活,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创造历史。我们说认识世界,首先是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外部世界。佛教是追求解脱成佛的宗教,所谓“解脱”,就是要解除此岸世界的束缚,到达彼岸世界。但是,人为什么要摆脱此岸世界以追求解脱呢?这就涉及到对这个世界的种种看法。所以佛经上说:不了解此世界,不了解彼世界,就不可能得到解脱。可以这么说,佛教的宇宙观念、世界模式,是全部佛教理论的基础,在佛教中占有相当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