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1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将二维(2D)电势表达式和新判据引入到 Stanford 大学的器件模拟器 PISCES-IIB中,使之能在零载流子工作模式下便能迅速、正确地对具有浮空场限环(FFLR's)的平面结二极管的表面电场进行二维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82.
摘要: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激烈争论,中国的文艺学界开始逐渐冷静下来,一些更为重要的问题开始突显。文艺学应该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文艺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文艺学与新的文化现实的关系;文艺学与中西文论资源及文学基本问题的关系。文艺学的“名不符实”实际上为其自身提供了拓展跨学科研究的空间,回归“文艺”本位,增强“历史”意识应该是文艺学学科的选择;新的文化现实需要新的文学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对之进行更有效的解释,这正是文艺学学科的主要任务;立足于中西文论资源的学术史及对文学基本问题的激活,有助于确立我们在面对“新的文化现实”时的学术立场和提问方式。  相似文献   
83.
在按照企业价值链的创造过程将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分解产生的资金、信息、物流、人力四种战略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战略空间模型的四个维度,从而构建企业战略空间的价值链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战略空间的价值链模型为企业战略空间的定性分析提供参考,评价指标体系为战略空间的定量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熊召政的《张居正》使我们有可能借助于一个虚构性的文本来思考关于改革的话题。对于改革家的张居正而言,何以“成于改革,毁于改革”?对于由张居正所推动的这场改革运动来说,又何以“成于张居正,毁于张居正”?这里是否包含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国改革的死结?《张居正》揭示了张居正改革最终未能完成制度性的设计,使体制有一种自我适应和调整的能力,而仅仅依赖于体制内个人的良知与威权,则难免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85.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进、吸收与话语建构是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与研究主要历经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引进;20世纪90年代,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处于从文艺社会学到文化研究的转变;21世纪以来,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展开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86.
中国文学理论的危机感由来已久。这种危机感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释然,反而陡增了更多的迷茫、困惑和焦虑。并且,随着21世纪以来文化形态的变迁、文艺格局的调整以及文学研究的式微,更加使之成为挥之不去的魔影。文学理论研究必须面对文学现实,对文学现实的追问具有多个层面,但其基本指向应是当下的"文学人"所关心的问题。将"文学现实"等同于"社会现实"、"文学现象"和站在"非中国"立场谈论中国的现实,是目前存在的三个误区。尽管我们不能肯定21世纪文学理论的核心话题就是"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但是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已经初露端倪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就需要文学研究重建文学与语言与艺术的关系。将之视为文学研究的"血亲";而艾布拉姆斯所说的"世界"、"作者"和"读者"只是它的"邻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对文学与图像问题的讨论还只停留在价值判断的层面。澄清并确立这样的文学观,有助于我们的文学理论找到一个正确的出口,而不至于被眼花缭乱的东西所迷惑,以便真正发现文学需要我们的理论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87.
改革开放30年来,文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新时期向新世纪的跨越.对30年发展历程的总结理所当然成为文艺学关注的重点话题.同时,问题意识的突显和文化转向的深化特点也鲜明地体现出来,"新世纪文学的新现代性"的讨论虽然属于当代文学批评的范畴,但其自觉的理论化也吸引了文艺学的注意,并参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讨论;西方文论研究不再满足于断章取义式的接受,理论创新的冲动和西方文论的学术史分析也使得以叙事学和巴赫金研究为代表的西方文论研究在近两年走向深化.在文艺学的文化转向中,视觉文化和都市空间领域的开拓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88.
文化观念的变迁和思想与学术的分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军 《云梦学刊》2008,29(4):27-29
一 陈平原在<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曾写道:"晚清那代学者,之所以热衷于梳理学术史.从开天辟地一直说到眼皮底下,大概是意识到学术嬗变的契机,希望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来获得方向感.同样道理,20世纪末的中国学界,重提'学术史研'究',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困惑.因此.首先进入视野的,必然是与其息息相关的'二十世纪中国学术'."①眼下,近三十年中国学术也日渐成为批评和反思的对象,那么,构成这一学术取向的动力何在呢?我想,以文化观念变迁而形成的思想与学术的分合大体上可以为近三十年当代学术提供一种描述方案.  相似文献   
89.
从“视觉”到“视觉化”:重新理解视觉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视觉文化研究问题中仍然有一些前提性的问题暧昧不明,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究竟何为"视觉"?目前对"视觉"的看法主要有名词化和动词化两种,分别将视觉文化研究引向不同的方向.作为一种整合的努力,"视觉性"由于其界定的暧昧而无法承担这一使命.而"视觉化"则已形成了完整的问题谱系:即从"将不可见变为可见的"(广义的"视觉化")到形成"影像化主导"(狭义的"视觉化"),进而突显出"虚拟性"的新质("视觉化"的后现代性),最后将视觉化逻辑渗透到"不可见"之物中去("视觉性的弥散"),从而可以使我们重新认识视觉文化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