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曾祥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110-114
逻辑观是困扰当前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两千多年来,逻辑的名称虽几经变化,但对命题形式、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的分析,始终是西方逻辑不变的主题.由于中国逻辑史研究是基于西方逻辑的传入而产生的,因此,西方逻辑的逻辑观应当成为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43.
44.
荀子《正名》的现代解读——从语词符号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祥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
在<正名>中,荀子详细阐述了名的符号性质,系统探讨了名称的作用,提出了命名的基本原则以及正确使用名称的原则和方法.因此,从现代语词符号理论来看,荀子的<正名>实际上是一篇论述命名问题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45.
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末而延续至今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和方法之争 ,是我国逻辑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场争论的核心和主题 ,是中国古代有无“名辩学”以及“名辩逻辑”是否存在的问题 ,而强化对原本意义上的有关名、辩的理论研究 ,则是解决这场纷争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6.
辩学与逻辑:一种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辩学的研究对象是辩论,它是对实际辩论的总结和理论化.辩学的兴起虽可引发某些逻辑问题的产生,但作为辩论学的辩学与形式逻辑不是同一性质的科学,它们在研究目的、推理性质、研究内容等方面都存在根本性区别. 相似文献
47.
曾祥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2-1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并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具体包括确立马克思主义实践目标、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创造马克思主义实践手段并为群众所掌握、付诸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这四个基本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环节。 相似文献
48.
49.
曾祥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1)
一明末清初,西方逻辑首次输入我国;随着乾嘉学派的逐渐形成,诸子之学复兴,儒家独尊的局面得以打破,已成绝学的墨辩逻辑重昭于世.清末民初,西方逻辑再度输入中国,而早已传入本邦的印度因明逻辑也得以复苏.至此,各具千秋的世界三大逻辑体系在中国形成鼎足之势."欧学东注,学者凭借新知以商量旧学."一批从事三大逻辑比较研究的学者脱颖而出.广东新会的梁启超即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0.
曾祥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1):16-19
《墨经》的“名”并不是传统所理解的“概念” ,而是一种用以标记、指称客观事物的语词符号。在《墨经》中 ,后期墨家深刻揭示了“名”的符号性质及其功能 ,提出了名的分类理论 ,具体讨论了名与实的关系以及名与名之间的关系 ,深入阐发了使用名称的原则和方法。因此 ,《墨经》的名学实质上是一种关于语词符号的符号学理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