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71.
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长期以上层建筑性和意识形态性作为对文学的本质规定,与此相适应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中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新时期以来,以朱光潜先生在1979年发表的《西方美学史·序言》为开端,在文艺理论领域内,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断地展开反思。伴随着这种反思的不断深入,各种审美型文论话语开始确立,长期占据学术舞台的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发生转型。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研究理论的大量引入,在新的语境下,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72.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革,传媒的功能和角色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受众”日益成为传播系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传播受众美学也由此产生。传播受众美学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变化作为自己的规律核心,主张受众审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重视不同受众的不同审美心理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强调受众审美意识对传播者审美创造的启示、借鉴以及对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塑造作用,强调提高受众审美意识的重要性。中西方传播受众美学虽因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而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国情并相互借鉴和促进,这也是国内学者所应当注意的。 相似文献
73.
曾耀农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5-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大众文化兴起,自由主义风靡一时,具有解构主义特征的影视文本在中国由边缘走向中心。 相似文献
74.
在西方传统哲学的知识论前提下,自我被看作先验实体,越来越成为逻辑概念的代名词。巴赫金指出传统的理论哲学使自我脱离了活生生的现实,自我应该是参与性应分的实现,是语言交往和对话的存在。这体现了西方哲学人类学化的倾向,以及20世纪西方文化精神的深刻改变。 相似文献
75.
我国古代戏剧自先秦始就一直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与优美的传播艺术而在民族艺术的舞台上长盛不衰。然而近年来,由于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大众传媒的兴起、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大众戏剧观念的嬗变以及戏剧本身僵化保守、缺乏市场意识等原因,古代戏剧逐渐走向衰落。古代戏剧应与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大众传媒有机结合起来完成现代传播方式的变革,并保持其古典之美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6.
曾耀农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文艺界吸收辩证思想,提出了许多与矛盾规律相关的创作原则,而且使矛盾规律在创作中得到了普遍运用;矛盾规律在文艺创作中的成功运用,可使作品主题更加深刻,形象更加鲜明,语言更加生动。 相似文献
77.
组织传播就是研究与组织相关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相关性、交叉性,涵盖了多学科并充分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原理。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新理论学科,也称接受理论。其以受众与信息的关系为主体,研究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反应和接受,解读反馈,探究对信息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历史和个人的原因。用美学的观点对组织传播的行为方式和特征进行研究,把握组织传播主体、受众审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是现代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将组织传播与接受美学结合考察与研究,探讨两者的互动关系,有利于组织内部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协调,是对传统美学鉴赏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8.
20世纪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及其变迁与发展,不仅拓展了艺术实践的领域与层面,而且也为艺术研究视野的转换与艺术传播学科理论的创新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动力。 相似文献
79.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嬗变 ,后现代影视呈现出话语膨胀与语言游戏的特征 ,既动摇固有秩序 ,又容易流于恶俗。 相似文献
80.
后现代主义影视的主体与文本中,表现出边缘化倾向,主体被消解分割呈“物化”、平面感与零散化状态,具有话语膨胀和语言游戏的特征。就中国新时期电影而言,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逐渐崛起和发展,也就是传统叙事手法的消解,追求作品的哲理性却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可视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