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杜红艳 《统计与决策》2017,(19):181-184
创新绩效是现代企业最为核心有利的竞争力之一,而建立一套有效且可靠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整个企业的创新绩效来说意义重大.文章通过研究相关理论,建立了基于熵权双基点法的物流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模型,筛选N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布达佩斯学派从政治、需要、道德、哲学、历史等多个维度对现代性文化进行了批判,在批判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后现代视域。其中,他们通过历史展示了现代社会深层的文化结构与文化问题,通过历史对现代性文化进行了批判。首先,在他们关于后现代特征的分析中展现出了一种后历史的倾向。其次,基于这样一种后历史的倾向他们对历史意识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批判历史意识发展到现代宏大叙事阶段不能反映现代文化的地理和叙事,提出了能够反映现代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后历史意识;批判现代性阶段宏大叙事的目的在于找寻新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解释模式,通过对伴随着现代性宏大叙事而来的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宣布只有转变历史解释模式才能理解现代社会的多元性,而后历史解释模式是一种解释学意义上的历史解释模式,对社会进行的是一种多角度的阐释,本身就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布达佩斯学派运用历史意识和历史解释模式分析的是当代社会的文化结构与文化问题,指向了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后历史意识与后历史解释模式,所以后历史意识与后历史揭示模式可以说是布达佩斯学派后现代视域下文化批判的历史旨归。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日常生活作为哲学研究的时象进入了研究的视野,在对人类生活现状的忧虑与反思中,处于不同生存背景和文化差异下的许多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到了这一领域.其中,卢卡奇与赫勒都试图通过实现日常生活的人道化来克服人类存在的危机,然而他们理论的视角却存在着差异,并且呈现出一种逻辑递进关系.卢卡奇试图运用科学和艺术打破日常生活自在的合类性,从而克服人性分裂的危机;而赫勒把日常生活批判从审美视野推向了生存视阈,她更关注日常生活结构的改变,旨在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二人对日常生活的分析和批判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微观维度.  相似文献   
14.
对双重标准的谴责代表正义感的出场,正义感把不同标准转化成双重标准,因为正义感要求人类变为一个社会集群,所有成员遵循一些共同的规范和规则,存在能够对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和排列的共同的标准。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论述了文化的独特性,但由于反对共同的标准,与正义感相矛盾。对于文化的独特性的理解属于理论理性的范围,而正义感属于实践理性,在对待我们现代的世界文化的时候恰恰需要正义感,需要共同的标准对不同的文化模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世界人民为保卫和平在美苏冷战期间先后掀起了四次和平运动的高潮。本文旨在对这四次和平运动的发生、发展以及影响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布达佩斯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马尔库什和赫勒始终都在关注着文化现代性问题。赫勒和马尔库什都对社会相关性作了一种哲学承诺,但是赫勒选择了合理性的乌托邦的规范选项,而马尔库什长期以来倾向于彻底的历史主义原则。特别是赫勒创造性地将第三种表达愿望的作为文化话语的文化概念引入了马尔库什的理论中。与这种规范的文化概念相连的原理、轮廓和诊断被赫勒发掘出来,并与马尔库什最初概念中的历史性选择交错进行。可以说,赫勒阐释中的某种劣势与她的哲学理解的乌托邦渴望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办,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学术交流杂志社协办的“第九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于2014年11月1—2日在哈尔滨举行。这是继2006年第二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举办以来第二次来到这里--黑龙江大学论坛的发起单位之一。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黑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20余位学者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会议围绕“原苏联、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前沿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