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生成是网络文化发展规律、网络环境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三位一体的过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现实与虚拟的共生、人与网络的互动共同推动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从知、情、意、信、行矛盾转化的角度看,网络环境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表现为认知的“选择性扩张”、情感的“蝴蝶效应”、意志的“从众流瀑”、信念的“涨落突变”和行为的“群体极化”。科学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网络传播与网民接受相结合、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22.
宋代女性自杀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资料所见121例宋代女性自杀现象为研究基础,分析其自杀原因。认为宋代女性自杀原因大致分为个人型、社会型、综合型三类,其共同性质都属于女性在生活平衡被打破以后,被迫用自己的身体进行的消极反抗。  相似文献   
23.
北宋时期,在全国的户口统计中主户的数量多于客户,但在今湖北境内,情况却很不一样,客户的数量多、比重大,而且主要分布在荆州、鄂州、襄州、随州、安州、郢州和峡州等地。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或高或低,很不一致,但这些地区都有这样的共同特点:交通比较便利,人口流动比较频繁,在人口的职业构成方面也表现为商贾贩运占有较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24.
辽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南面官系统中的重要机构之一翰林院是仿照唐朝制度设立的,其性质也基本同于唐翰林院,即院官分为翰林学士与翰林画官、医官等两大系统。前者“掌天子文翰之事”,属于秘书人员,后者各以其一技之长侍奉君主,属于技能之士,二者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迥然不同。本文试就辽代翰林院的机构设置、职掌、人选等进行探讨。一、机构与人选由于史料的缺乏,辽翰林院设置的具体时间不详。就笔者迄今所见,辽朝最早的翰林学士当数磁州人张砺。张砺原为后唐翰林学士,团柏谷(今山西…  相似文献   
25.
26.
《王魁负桂英》的故事在宋人笔下多有记载,但前后有所变迁,从张师正《括异志》到刘斧《摭遗》,王魁由一个精神染疾之人变成一个负心汉,最终因桂英的鬼魂报复而发疯致死.其他宋人笔记与宋人南戏基本遵循着后者的故事脉络,对负心汉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宋人的态度反映了市民阶级的果报观念和对卑微女性的同情,但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故事中的王魁...  相似文献   
27.
宋代妇女的命名方式继承前朝的基本趋势,又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在以宋人笔记为中心的史料中,有680余例宋代女性名字,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妇女,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女性气质",体现在四个主要方面:对女性生理性别"阴柔"的突显,对女性社会角色"从属"的定位,对女性内在品德"贤顺"的规定和对女性外在姿容"美艳"的期待。这种"女性气质"是社会性别文化的产物,是宋代社会按照其主流文化要求而设定的女性标准形象,反映的是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28.
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代书院是与欧洲大学几乎同时出现和繁荣的高等教育形式,二者都对此前的传统教育提出了改革与挑战,但二者后来的命运迥然相异,书院一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最终沦落;欧洲中世纪大学却做出了革命性贡献。书院的沦落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等外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连”字句是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汉语结构,能产生丰富的字面外意义,蕴含特殊含义。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的网络模型探讨“连”字句的意义构建过程,呈现“连”字句在不同语境下意义构建过程的差异,阐释“连”字句产生的认知机制,证明概念整合理论对“连”字句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0.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各教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深刻把握各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其中,教育主客体关系具有交互主体性特征,教育内容传播具有技术性特征,教育环境具有耗散结构特征,教育方法具有连续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