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无疑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道路的选择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时期。关于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之间的论争,传统上人们对儒道之争关注比较多,而对儒墨之争则相对比较忽视。这大概是因为儒道互补构成了后来中国文化的主干,而墨学则在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基本上湮没了。然而,从探索中国文化形成根源的角度来说,儒墨之争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相对而言,儒道之间其实并不构成正面冲突,后来形成的所谓儒道互补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两者一个以入世为主,另一个以出世为主)。真正构…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与儒家道德的基础问题杨玉昌众所周知,后现代主义消解了西方传统上道德的宗教或理性基础,而代之以一种以自我创造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这是西方对已不适应其当代社会的传统道德基础观念的改造。这一改造并不是要提出一种新的道德基础观念,而是要从根本上否定道...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上 ,中国和西方分别具有儒家人本主义和柏拉图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而上学传统。这两种形而上学传统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其形成对中西方文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什么中国和西方在现代会出现强烈反对各自的形而上学传统、重新肯定其非形而上学传统从而使中西互相接近的思想倾向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 ,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乃至世界新文化的产生。一、中西形而上学形成的宗教背景历史上 ,形而上学的形成与宗教思想的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形而上学是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而产生的 ,是…  相似文献   
14.
个体的社会与社会的个体--对个体主义与人类解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近现代西方个体主义和马克思人类解放两种价值观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含义基础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西方和中国的不同历史命运,并对如何确立新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唯意志主义、儒学和基督教为例,对人本主义和宗教有神论作了比较研究,认为人本主义和宗教有神论各有利弊,超越两者之间的对立将是未来人类文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叔本华通过重新理解康德和柏拉图的哲学 ,批评其两个世界的划分而转向印度教的“梵我合一” ,从而从基督教转向东方宗教和直觉主义。其意义在于打破了东西方宗教的隔离 ,推动了西方哲学和宗教向东方宗教的交汇。东西方哲学和宗教都应该克服各自的局限 ,为全球时代的哲学重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18.
和平与战争是历史上哲学家一直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康德、尼采和老子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思想分别在东西方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康德从理性出发,构建了一个普遍法制的公民社会,认为人类将随着理性的不断进步最终实现永久和平。尼采从权力意志出发,肯定战争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和平只是由于力量均衡导致的暂时状态。康德与尼采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思想之间存在张力,这种张力因双方出发点迥异而很难得到化解。与康德和尼采不同,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为而不争”,提供了解决和平与战争问题的另一条路径。探索这条路径一方面有助于平衡康德与尼采之间的张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东西方哲学在关于是否通过肯定人的主体性来解决和平与战争的问题上存在着另一种张力。在当今人类依然面临战争的毁灭性威胁的背景下,东西方哲学亟需展开一场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深层对话,从而确保人类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康德哲学的不同批判,叔本华和黑格尔分别走向个体美学与世界历史。叔本华认为个人在充满意志冲突的世界上生活是痛苦的,只有依靠美学和艺术才能使人获得暂时的解脱。黑格尔则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具有必然性的合理的进程。个人只有置身于这一进程中才能找到其存在的价值。这两种实践观之间的张力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刘的影响,并对我们今天如何应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杨玉昌 《学术研究》2005,(10):28-33
本文对慧能的"自性"和克尔凯郭尔的"主体性"做了一个比较研究,认为慧能和克尔凯郭尔分别通过将"自性"与佛,"主体性"与上帝直接联系起来,赋予了个体以终极性的意义.慧能的"自性"与克尔凯郭尔的"主体性"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由此决定了个体在中国和西方的觉醒及其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