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6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创造”诗派在诗歌语言形象的色彩表现方面 ,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他们比较注重诗歌语言形象与诗歌情绪的色彩感应 ,诗歌中的色彩运用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从而丰富了新诗“绘画美”的美学追求 ,增强了新诗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22.
试论闻一多关于新诗绘画美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诗的“绘画美”,是新诗艺术美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闻一多的理论和实践在新诗美学发展中具有开创的意义和价值,对此,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一一九二六年五月,在《诗的格律》这篇重要的新诗论文中,闻一多第一次使用了新诗“绘画美”这个概念。他把绘画美作为和音乐美、建筑美同等重要的诗歌美学要求提出来,他说: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种认识,这种提法,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是前所未见的。不过,《诗的格律》一文的论述重点是建筑美。对于“绘画美”,只肯定了它在三足鼎立的新诗美学中的独立地位,而沒有能进一步展开。新诗的这个重要美学课题,主要是由他的其  相似文献   
23.
新时期鲁迅诗歌研究述略江锡铨与其他体裁的鲁迅著作研究一样,鲁迅诗歌研究也在新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鲁迅诗歌研究的肇端,可以上溯到1925年孙伏园的《京副一周年》[1]。从那时起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40年间,几代学人在鲁迅诗歌的笺注、考释、钩稽、鉴...  相似文献   
24.
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五四”时代,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的一个空前伟大的时代。如同恩格斯所热情讴歌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一样,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站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列的旗手和骁将们,从鲁迅、郭沫若、茅盾,到朱自清、闻  相似文献   
25.
1943年6月,臧克家出版了他的第11部诗集《泥土的歌》,收入了写于1942年的56首诗作(包括诗体、《序句》)。这是臧克家的一部很有特色的诗集,它的创作与出版,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从当时的文艺思潮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抗战初期那种十分普遍的,多少有些浮躁的乐观与热情,逐渐减退了。代之而起的,是关于中国文学的出路与前途的冷静思考与探索。这样,到了抗战中后期,大后方文艺界的一些著名作家便纷纷回归旧题材,力图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透视、体察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寻求振兴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6.
新诗产生于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命中,至目前尚不足百年。对于中国新诗的成就,过去的评论者大都估价偏低。如在1956年,朱光潜先生就曾在《光明日报》撰文,说新诗给人有“一览无余之感”,像旧诗那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胜境在新诗里是比较少见的”,这是因为新诗人‘过于信任‘自然流露’,结果许往往成为分行的散文,而且是不大高明的散文,这样就当然不能产生诗的语言所应产生的美感”。文章发表后,曾引起争论,直到现在,许多人仍持这种观点。其实,对新诗价值判断的后面,往往都有一个辉煌的古代诗词的潜在参照系存在。中国古代诗词有几千年的历史,而新诗尚不足百年,怎样估价新诗的成就,新诗将向何处去,确实值得认真探讨。本刊现邀请了当今比较活跃的诗歌研究者就新诗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等问题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