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6篇
统计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黑格尔作为理性主义者,海德格尔作为非理性主义者,两人的哲学思想相去甚远。但是,是否就没有一定的联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两人有怎样的共同出发点。依笔者看来,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共同出发点是那个万古长新的问题——追问存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省社联主办的《当今世界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当代国外学术流派评介》两个系列讲座,已于85年11月底同时开讲,这两个系列讲座的主要内容有:“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与国外信息社会”、“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与科技发展”、“美国第三产业种种”、“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化合壁形成了孙中山独特的博爱观念、民本思想和经国济民意识。这使 孙中山在革命过程中,主和避战,相信民心、民力,顺应共和趋势,轻视政权,看重信诺, 用人少阶级观念。这些思想意识在近代中国内乱险象环生、列强虎视眈眈以及信袁、畏袁、 议和、赞同共和的呼声充斥全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不断相互作用,终成合力,导致孙中 山让位。  相似文献   
14.
据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77年第9期报道,1977年5月17-20日,由苏联科学院及该院哲学研究所共同组织,在莫斯科举行了一次国际讨论会,讨论题目是"哲学与社会进步".这个问题也将在1978年第十六届世界哲学大会上进行讨论.参加这次国际  相似文献   
15.
日本专修大学教授、日中友好协会理事、日中文学协会中央委员、研究陶行知专家斋藤秋男先生来华访问,应省陶行知研究会的邀请,于九月四日在宁作了学术报告。现整理刊出,供参考,标题系整理者所加。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我国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房地产开发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反文化”与人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文化”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现实中的一个独特现象。这个并不完全恰当的名词通常是用来表示一种折衷的哲学和主要是青年非顺从主义的整个世界观,这种非顺从主义大声疾呼地反对资产阶级文明、统治机构以及官方宗教等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情消费正从原来的"礼尚往来"向一种畸形化的方向发展。这一变化的发生,使人情消费在农村社会关系生产、村落成员情感维系中的作用不断丧失,农村中的个人和社会均陷入难以自拔的怪圈。农村中人情消费的异化既与我国农村社会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以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分不开,同时,也与我国农村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和人情消费的面子观继续发挥作用密切相联。这种消费方式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否则它将极大地腐蚀农村的社会风气,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行,继去年十一月考察我省苏南小城镇、今年四月考察苏北小城镇后,从六月六日至十四日,又到南京、镇江两市作了小城镇调查。十五日上午,费老应省政协、省社科院和省社联的邀请,向省市直属机关、省市政协、在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方面的干部、科研人员、教师作了学术报告。现根据录音,将报告内容整理刊出,此稿未经本人审阅,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论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远处,回首俯视往昔那岁月已历数千年的诗坛,便不难发现,一种朝不虑夕的生命危机感时而充斥于人们的心头。极为敏感的古人念天地之广大,悟兴废之无常,哀人生之须臾,惧凋落之无期,对于生命表现出了浓厚的悲观意绪与幻灭情感。两千多年来,从憔悴江泽之畔的屈原到病老孤舟之上的杜甫,从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