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民主改造中东?--解读小布什政府的中东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提出了一个新的中东战略构想,旨在向中东地区输出美国民主,通过民主改造彻底消除来自中东地区的各种威胁与挑战.然而,这个战略构想却在目标设定、威胁认知、手段与目标一致等方面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与困境.这些困境使人很难对小布什政府新中东战略构想的前景产生任何乐观预期.  相似文献   
22.
1997年7月1日,香港经过155年的英国统治之后,主权将归还给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未来仍有许多不十分明确之处。然而,中国已决定于1997年收回香港,并维持香港特别地区的地位,以区别于大陆。支持此项决定的基本根据已很清楚。  相似文献   
23.
艾肯伯利: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别无二致 正当我们认为可以轻松一下的时候,亨廷顿却带来了坏消息:强调现实政治和大国紧张关系的旧世界或许已经衰败了,但取而代之的却是更令人讨  相似文献   
24.
当今,欧洲联盟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是强大而重要的,尽管对双方而言其并未处于最理想状态.中欧关系在历经1995-2005年的渐进式发展之后,近年来见证了一系列使双方感到刺激的挫折.由于世界在严重的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之后正在拥抱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未来,并且鉴于《里斯本条约》所涵盖的新外交政策体系正在成形,为了贡献于这一重要关系的可能复苏,欧盟与中国进行一次更加认真的深层次对话可谓恰当其时.在本文中,作者将辨识以往欧盟在中国外交政策构想中的地位,评价双方关系的发展,勾勒中国的欧盟政策重点以及架构中国的对欧战略.  相似文献   
25.
近1/4的世纪——实际上几乎是自1972年尼克松签署《上海公报》以来,许多美国对华政策的决策人和研究专家都对中国持一种感到鼓舞、甚至令人欣慰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肯定会变得更象西方——不强调意识形态、务实、注重实利、在文化和政治方面越来越自由。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军事力  相似文献   
26.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潜台词(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两种互不相容的异端邪说,在后苏联时代主宰着美国的政治和知识生活。其一,美国是,而且应该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同西方文明应保持微不足道、最好被人遗忘的历史联系。因为西方文明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发展起来的,起源于三个地区:耶路撒冷、雅典和条顿森林。其二,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民主政体因其经济和道德优越于苏联共产主义而赢得了冷战,因此美国应该成为西方文明的心脏和领袖。  相似文献   
27.
中国和欧洲在主权和人权规范上存在不同立场,他们不仅在两个规范的含义上理解不同,并且在何者更重要以及二者之间关系上观点相左。中欧在主权-人权光谱上大体分处于两个极端:欧洲人倾向于认为人权优先,中国人认为主权优先,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和欧洲肯定在主权和人权问题上发生冲突。尽管双方在台湾、武器禁运、西藏和军事干预等问题上立场相悖,但在香港、人权对话、第三国危机等事务上却立场相容。双方在推动自身规范议程时并不总是像他们所展现的那样教条,而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只有当中国的首要考量是主权,而欧洲的首要考量是人权时,规范的妥协才难以达成。  相似文献   
28.
亨廷顿的新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雄心勃勃地试图为普通公民和政策制定者认识冷战后世界制定一个理论框架。亨廷顿的范式并不象我们在冷战期间所做的那样将权力和意识形态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是强调文化上的竞争。 亨廷顿的中心论点言简意赅。他写道:“在冷战  相似文献   
29.
“战争”是一个涵盖了大量活动的术语。通观历史,战争状态往往是国家间关系的正常而非例外状态。例如,自从1500年以来,那些大国在60%的时期内处于交战状态,其中有九次是大的甚至“世界性”的战争,几乎所有大国都被卷进。这些战争虽然不是最普遍的,但到目前为止,仍是  相似文献   
30.
1993年夏,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S.Huntington)教授在《外交》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明的冲突?》①的文章,首次阐发了他的文明冲突理论。在那篇文章中,他提出了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