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禅宗的美学智慧——中国美学传统与西方现象学美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庄子的天地—郭象的自然—禅宗的境界 ;从庄子的以道观之 (望 )—郭象的以物观物 (看 )—禅宗的万法自现 (见 ) ,这就是禅宗所带来的美学新智慧。西方现象学美学也如此。因此 ,借助于西方现象学美学 ,对禅宗所带来的美学新智慧的贡献与不足 ,可以作出深入的说明  相似文献   
22.
我们知道,当代审美观念对主体的高扬必然导致直觉的诞生,而直觉的诞生又必然导致主体的否定。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值得注意的趋向。然而,主体的否定并不意味着审美主体的消解,而只意味着审美主体的转型,考察这一转型,应该说,是当代美学研究的重大课题,然而简单地说主体的否定,却显然只能导致这一课题的遮蔽。在我看来,在当代美学中,审美主体的否定意味着审美主体的转型,这转型就是:从再现到表现的转型。一般而言,我们往往以再现作为西方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实际上这并不准确。因为即便是从时间上来考察,再现也是一个后起的范畴…  相似文献   
23.
<正>自20世纪以来,与传统的口语媒介、书面媒介不同,电视等新媒介不再是贵族精英的文化产物,新媒介一面世,就与大众密切相连,而且也改变了大众感知现实的方式,成为他们了解世界的中介。因此,它生来就必然倾向"俗",不"俗"不足以承  相似文献   
24.
潘知常 《金陵瞭望》2008,(23):60-60
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我国家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我们的国民有阅读习惯的仅占5%左右。而从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来看,应该说.这个调查也确实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25.
在当代审美观念的转型当中,从作品到文本的转型值得关注。其中,从作品观念向 文本观念的转型又有其特定过程。这就是:首先是作品观念本身的从内容向形式的转型,然后是从 独尊形式的作品观念到文本观念的转型。文本观念强调了作品的内部世界、精神世界、心理世界、 情感世界的一面,为作品自身注入了新的内涵,破坏了作品的再现性的神话,然而也存在着过分强 调作品的隐喻性、修辞性和作品自身主观性的无限性,以至完全忽视了文本的表意、交际功能,以 及从反对唯一的中心到反对一切的多中心的缺憾。  相似文献   
26.
现代美学从知识论阐释框架转向生存论阐释框架,美学已不能够再走传统的从个别到一般的道路,那么美学应该走一条怎样的路?本文认为:可以尝试走本源与个别相互阐发的道路,而本源是"能动的本质".可以理解为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与韦伯的理想类型.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使美学的视野从相同转向了相通,而韦伯的理想类型则使美学找到了一条可以深入开掘具体思维的路径.以此,可以逐渐建立起一个必要的方法论体系,从而对美学所面对的种种美学问题予以理想地解决.  相似文献   
27.
认识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客观性、必然性与超越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主观性、超越性之间存在着不可还原性.对于超越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主观性、超越性的考察,正是美学之为美学所必须面对的当代问题,也正是生命美学得以诞生的根本前提.审美活动并非意在对于美的寻找、反映,而是意在生命自身的提升.审美活动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是对于生命活动自身的一种自由愉悦的揭示.审美活动完全应该成为人类生命活动中最根本的东西,成为人类在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中为自己所创造的一种推动生命向前向上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28.
假如说,诗性人生是魏晋美学的第一个发现,那么自然山水则是魏晋美学的第二个发现。1 自然山水是诗性人生的合乎逻辑的继续。我过去曾经剖析:从先秦美学到魏晋美学,潜蕴着一个从本体视境到价值取向的嬗变,亦即从自然本体到艺术本体的嬗变。诗性人生正是这一嬗变所带来的第一个发现。那么,事情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呢?显然不是。在这里,至关重要的是:在中国美学,所谓审美活动(艺术、诗性)截然不同于西方美学所指的内涵。不是“适人之适”,而是“自适之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涵并非自由,而是自在;并非价值生成,而是价值消解;并非“为学日益”,而是“为道日损”。因此,正象我们在陶渊明那里所看到的:越是自在的就越是美的,越是自在的就越是诗性的。人生的审美化就是人生的自在化。这样,  相似文献   
29.
西方美学传统的思维取向是出自知识型阐释框架 ,而中国美学传统的思维取向则是出自智慧型的阐释框架。因此 ,中国美学传统的思维取向并非侧重于“有”的认知 ,而是侧重“无”的智慧。中国美学传统的思维取向尽管不无缺陷 ,但是却比西方美学传统的思维取向更具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0.
“教化”与“美育”,是两个意蕴不同的审美范畴。它们凝聚着不同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教育思想的精华,在中国美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教育思想,在世界美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它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化解为人们内心情感的自觉要求,变“绝对命令”的他律为“习成而性与成”的自律,让人们象“好色”那样去“好德”。而要作到这一点,就要提倡“教化”。通过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作用,去“道(导)乐”,去“制欲”。毋庸置疑,过去人们往往过多地指责“教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