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林语堂与邵洵美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关系非同寻常。一方面,林语堂的成功离不开邵洵美的合作与支持,另一方面,他们既有那么多相同相似处,又有大相径庭的差异。从林、邵二人的关系中,我们既可理解他们各自的性情、思想、感情、理想及其命运,又可看出他们对对方的看法,还可体会他们在对方眼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42.
伤惋与漂移─—从家庭文化角度解读《伤逝》和《围城》王兆胜时间真是令人难以捉摸!有时.它如同闪电很快把历史移位成历史的历史,并使历史呈现出有异于以往的另一种内涵别一种风貌。在钱钟书《围城》问世之时.鲁迅的《伤逝》已成为历史;在我们今日看来,《围城》亦是...  相似文献   
43.
与许多中国现代作家不同,林语堂与外国文化有着天然的、经验的和稳定的联系,这就决定了探讨林语堂与外国文化关系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林语堂对古希腊、印度、日本、美国和英国都有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既是反观林语堂文化思想的前提,也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及其文化的一个透视点。  相似文献   
44.
中国人是可以做"梦"的,甚至可以将"中国梦"做得很大,但是这个"梦"不能没有文化的规约与底气,不能没有文化的境界和品位做支撑.这一文化的核心内质就是:个体的独立价值、温暖的心灵、仁慈的情怀,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与眷恋,以及人类的视野与对所有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45.
46.
所谓"上一代",是与现在"这一代"比较而言的."这一代"指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上一代"则指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出生者.虽然这两代人从年龄上看相去并不太远,但由于时代、经历、心灵和审美的差异,其人生方式和生命感受却可以用"相去霄壤"来形容.在"阅读"上的差异就很有代表性:"这一代"起于高考恢复和改革开放,阅读的资源和视野渐趋富足和开阔,如今他们又是流行杂志和网络媒介的弄潮儿;而"上一代"出生时,国家正处于极度的动荡与贫乏之中,可供阅读的书籍少得可怜,即使今天流行的时尚杂志与网络阅读也很难真正改变和代替他们既有的阅读习惯.时代一去不返,而"上一代"的阅读却记忆犹新,永难磨灭,尤其在当下新式阅读的浪潮之中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47.
在20世纪中国作家和文化先驱中,蔡元培可能是 林语堂最为敬佩的一位。在《记蔡孑民先生》中,林语堂 直言:"蔡先生是我所敬爱钦佩的一个人。"在《思念蔡元 培先生》中,林语堂深情地说:"蔡先生就是蔡先生。这是 北大同仁的共感。言下之意似乎含有无限的爱戴及尊 敬,也似乎说天下没有第二个蔡先生。别人尽管可有长 短处,但是对于蔡先生,大家一致,再没有什么可说的。 所以也没有人称他为蔡校长。做北大校长也好、中央研  相似文献   
48.
如果功利一点讲,或从生命意义上说,每个人恐怕都有苍老之时,每个人都不能没有光明的希冀。因此,老人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群体,他们是生命链条上不可忽略的一环。  相似文献   
4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得到了提高,按照逻辑推理:人们一定不再需要像过去一样辛苦劳顿,更不需要以前的“忙碌”了。因为轻松自由、快快乐乐和无忧无虑的生活将是多么惬意!然而,事实却正相反,现代人比以前更忙碌了,并且活得更不快乐和不幸福了。何以故?忙碌“流行病”当下最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什么?我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忙”。人们通话和见面时谈的最多的是“忙”,你也忙,我也忙,他也忙,大家都忙,仿佛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情!也可以说,“忙碌”成为当下一种社会“病相”,它的覆盖之广、影响之大和危害之深,是…  相似文献   
50.
王兆胜 《学术研究》2004,(11):113-114
198 5年以后 ,我国的散文创作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 ,异国游记、学术小品、文化散文与生活小品等 ,有较突出的发展。然而散文理论研究相对落后 ,近两年在北京、上海等文学研究较发达地区才开始重视和讨论。本刊今年第七期刊登陈剑晖先生《论“诗性散文”》后 ,引起学界关注和良好的回应 ,因此我们续编此笔谈 ,以拓展相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