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课题旨在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现状及其引发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2.
张艳梅  王姝 《理论界》2007,(6):210-211
上世纪20年代后期,南国演剧勃兴。南国的演剧不同于当时剧坛流行的客观写实模式,而是专注于表现心灵世界、凸显主观自我,这一追求在其暗示、象征风格的舞台美术和激情式的表演方式中都得到了体现。随着田汉的转向和革命文艺的兴起,南国演剧被质疑,其特异的自我世界殒落。  相似文献   
43.
决策支持系统在供应链联盟合作伙伴选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应链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实现供应链管理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分析了构建供应链联盟合作伙伴关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决策支持系统来辅助进行供应链联盟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的决策。  相似文献   
44.
本文总结性地给出了协同商务中协调的主要领域和内容,论述了协同商务一般协调机制包括的主要方法和支持工具,并以Multi-agent技术为例,设计并探讨了一个基于Multi-agent的协同商务链协调机制,最后,给出虚拟企业中协调/冲突解决的一般性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45.
王姝 《理论界》2005,(2):66-68
“自我异化”是马克思在阐述“异化劳动”理论中提出的,技术时代的到来赋予了它新的内涵。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人们新的生存空间,网络人的自我异化现象更加表现为“数码焦虑”、丧失自主性以及“脱离肉体效应”,分析和探究其根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湘行散记》以水在流 ,岸不动的流水意识和乡镇文化传达了深厚广博的历史精神。作者用一个历史与现实间的“我”的穿梭 ,构造了今昔错综的模糊时空 ,摹写了湘西世界一部人事活历史的似变非变 ,从而完成了“变”与“不变”的历史审美主题表述。  相似文献   
47.
从英美法系判例制度的哲学前提即经验主义的思维模式入手,对经验主义在判例制度的事实发现和法律适用过程中的作用形式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判例制度对实证主义法哲学的促进进行了研究,对判例制度与经验主义哲学间的逻辑关系进行阐释.作者认为判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经验主义哲学的支持,经验主义为判例制度提供哲理基础而成为判例制度的合理性依据.  相似文献   
48.
蔡璐  赵娜  王姝  李娇 《经营管理者》2011,(16):101+99
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了项目管理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的分析;项目管理应该发展为新的企业管理模式,而不仅仅局限于项目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加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文化全球化语境激发的民族文化身份焦虑和重塑民族辉煌的渴望,致使明清与近代历史题材小说大量涌现,有效地孕育和拓宽了当下历史叙事的思想文化内涵尤其是文化冲突的新内涵。但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在文化认同、批判、整合诸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事实表明,历史小说作家只有具备开放的文化视角和健康的民族文化心态,其明清鼎革和近代转型的历史书写才能获取富有现代性的崭新突破。  相似文献   
50.
《胜景与歧途———跨世纪文学的多维审视》突破学术界既有框架和思路,从文学现实本身的特征与规律出发审视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到新世纪前十年的文学,用“跨世纪文学”的概念来命名这一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生长性的文学历史进程。从民族精神文化多元而健全地发展的高度,选择和探索文学创作的主流,辨析其演变特征、文化逻辑、价值得失及应予提倡的发展方向。采用宏观态势考察与典型文本细读相结合的论述方式,持论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自觉的价值持衡立场,实现了创作与批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良性循环,显示出学理境界与价值体认的双重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