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31篇 |
理论方法论 | 5篇 |
综合类 | 85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批评的性情参与 ,把文学提升到一种审美体验的境界来观照和评价 ,强化了批评主体的自由精神 ,突出了批评的本体性要求意义。批评者的意义 ,即在理性法则的批评过程中与作者同此心性 ,而在“同情”的层面上获得情感和价值的体认 ,进而对文本深层内质“悟境”式超越。文学批评的性情参与 ,使批评在思想的创造和理论的发现中表现出应有而难有的激情、灵气和创造活力 ,它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62.
生态思维与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种生态。以生态思维来研究盛唐山水诗群落 ,不仅是自然观 ,也是社会观和哲学观 ,而且还是方法、理论的本身。是“生态本位”的文学研究。王、孟为首的盛唐山水诗群给我们最大的赋予 ,论者以为 ,即是他们的生态本位意识 ,把自身与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 ,在体会宇宙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实践中 ,展现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 ,显示出良性生态中人性高度自由的审美主体风貌。生态思维 ,最本质和最核心之所在 ,就是它的“广泛的关联性”和“关联的广泛性” ,将盛唐山水诗及诗群揽入生态的视野 ,也就是将其置于广泛的生态关系中 ,这突破了学科的阈限 ,提高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沟通和整合 相似文献
63.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响亮的名字近些年走进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语境中,成为中国文化界的“焦点”,并成为举国上下乃自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文化界的工作范畴,更是全社会所有成员都应该关心的大事,因为它承载着地域的历史文明,是地域文化的见证。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学术界、高校、商界、新闻媒体等都应该积极参与,建立多方参与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传承与保护氛围。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地方高校更应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4.
我们提出“当代散文诗之危困”这个命题,本身就蕴含着生成一种错觉、激起一片争议的可能性。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散文诗坛,尤其是自1979年以后,也的确热闹了一番,现在仍并不十分冷清,而且还出了几本颇有光彩的集子,亮出了几个引人注目的名姓;然而,假若把当代散文诗放入一定的参照系里去思考,即便是对散文诗万般钟爱者,也不能不见出“相对性”的不景气来,感觉到还是较为显明的危困。纵看:就其自体言,中国现代散文诗自刘半农首次亮出旗号到鲁迅的《野草》树起辉煌的里程碑以后,就再也未能掀起过轩然大波。横看: 相似文献
65.
《闲情赋》对于宫体诗的影响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深刻的.其实,在鲁迅与闻一多的相关论述中,已了然有《闲情赋》对宫体诗直接影响的信息.宫体诗的出现与《闲情赋》具有同样的生态背景,《闲情赋》除了其骈俪而华美的语言形式外,在描写对象、表现内容和情调上,也都适应了宫体诗的胃口和发育.二者最为一致的地方是:追求声色美艳的感官感受,追求幽怨怅惘的悲剧情氛,追求轻艳华彩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66.
王志清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4)
吴功正先生把 70万字的《唐代美学史》的撰写视为自己学术长旅的第四次弹跳。而一部美学史著作有三大难题需要解决 ,其一为“关系” ,其二为“交融” ,其三为“流变” ,从以三方面入手读解 ,指出《唐代美学史》是一部大气势、大境界并有大突破的大部头美学史著作 ,是作者新近推出的一部由思辨美学走向艺术美学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67.
王志清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6,(1)
平平常常的自然美──何剑明散文集《苏中船家》漫评王志清何剑明在他的散文集《苏中船家》(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的后记中说:“我无意蔚成什么风格,只知道,既是歌颂东方大滩涂。我只能用大嗓门,迎着海风海而海浪,直至声嘶力竭.若是描摹船家女和约娘,只能... 相似文献
68.
王志清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4):138-144
韵高而才短的解读往往是非此即彼的,或者是孟浩然失才,或者是苏东坡失当。其实,苏论十分中肯,也非常精辟。苏轼以韵高为尺度,十分欣赏孟浩然诗歌萧疏淡泊的风格,也遗憾其诗中文化含量的不足。而从其韵高而才短的批评中,我们读出了苏轼的宋人诗美以才为诗的倾向性,读出了他对于学高韵胜诗美理想的自觉追求,同时看出唐宋两代的诗美取向的差异性。虽然苏轼等宋人也以韵论诗,甚至风行韵说,但是,唐宋两代,即便都是对韵的推崇,韵的内涵也不尽完全重合。唐人的韵观,偏于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的蕴藉与神迹,而宋人的韵观,则侧重于淡泊简远的自境与至味。 相似文献
69.
王志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55-158
蒋寅的《大历诗风》①,其突出的学术意义在于它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大历诗歌的专著,也是国内第一部综合性地研究一个诗史时段的著作。文学史上有一种很习见的现象,一个人的处女作往往就是其代表作。蒋寅的《大历诗风》在 相似文献
70.
王志清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1):102-107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寄主体的隐在性,使此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而令人费解。关于此诗的解读,把《夜雨寄北》视为爱情诗的观点一直占上风,甚至断言"寄北"就是"寄内",即"寄妻"。新批评学派认为,诗人正是通过文字的选用、取舍来表达其情感寄寓和创作意图。细读诗中的"北"、"君"和"西窗",就诗而解诗,我的观点是:此诗非寄妻诗,也非一般性的思友诗,李商隐将渴念知遇之心托以相思之情,《夜雨寄北》是一首行卷性质的象喻之作,具有知音渴望的价值期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