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篇 |
人才学 | 3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20篇 |
理论方法论 | 9篇 |
综合类 | 25篇 |
社会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快速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社会矛盾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高速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社会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本文认为,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已收入分化进入利益分化阶段,形成了以利益集团和强势阶层为主导的刚性利益配置机制,纵观当前我国出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强势阶层和利益群体对其他阶层和群体进行利益掠夺的反应和结果。如果不从制度和法律上遏制利益群体的贪欲,制约他们的无作非为,压缩他们的利益空间,隔离他们之间的利益交换,那么就不可能遏制中国当前不断扩大的利益分化势头,更无法缩小收入差别,更不能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使社会变得更公正、更和谐,社会矛盾更少的状况中来。 相似文献
42.
真善美的统一与对后现代性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善美从不同角度反映着人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不同层次.传统哲学的认识论实际上是局限在对世界的理性认识之上的,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对真的追求,也暗含了对人的主体性--即善的肯定,只是在对美的体验上是缺失的.后现代主义颠覆了现代性的理性霸权,其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现代性用理性吞噬了人之为人的体验和感受,而这应该是在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中的最高层次.只是后现代主义者们也太矫枉过正了,他们把美与真、善完全对立起来,这样美也就缺了根基,根本无法立足,所以后现代成了不攻自破的童话,虽然美好,但却缺乏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43.
农民工的国民待遇与社会公正问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王春光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1):77-80
一、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建国后,我国在城乡关系上采取的是"一国两策",也就是,"对城市、对居民是一套政策,对农村、对农民是另一套政策"[1].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城乡有别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给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空间. 相似文献
44.
王春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56-58
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第一要素.本文从教学改革、学风、德行教育、师能、教学技能和科学研究等六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教师作为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第一要素的基本思想.研究认为,教师的教风是优良学风形成的基础,教师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是立德树人的先导,教师的师能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驾驭能力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要素,教师的科学研究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此外,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必须符合时代要求,科学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人才培养系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相似文献
45.
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小农境地”与国家困局—基于西部某贫困村产业扶贫实践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38-47
农村产业扶贫政策作为国家在贫困地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核心是在农业生产层面对小农逻辑进行全面改造,即从“为生存而生产”向“为市场而生产”转型。 但是,旨在“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的产业扶贫政策,并不能达成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乃至遭遇失败,产生了“小农境地”。 本研究对一个贫困村的产业扶贫实践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分析,揭示了为何政策实践会陷入“动员—失败—再动员冶的困境,讨论了相关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围绕“国家、农民和市场”关系,通过对产业扶贫政策的反思,发现国家在“改造农民”和“驾驭市场”方面面临的双重困境,原因在于政策定位和聚焦不合理。 由此本文提出了产业扶贫政策应该进行“服务转向”,即要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性服务提供、农民技术培训等方面为主,将政策焦点转向生产软硬环境的建构、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 “服务转向”也意味着将农民的需要和利益诉求放在核心位置,这包含着农民赋权的维度,因为只有构建了自下而上的政策参与渠道,才能够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使他们以积极的方式参与决策和作出政策反馈,而不是只能以“弱武器”的形式进行抵抗。 相似文献
46.
对当前中国大陆社区建设的几点理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础。通过对社区内涵、社区建设的途径和社区建设的目标的讨论,指出现阶段社区主要存在着参与不足和整合不足问题,解决好社区参与和社区整合的问题是现阶段社区建设的方向。在社区建设中,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是两大主要内容,两者联系紧密,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区管理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在落实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体现社区的价值性,反过来会更好地落实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建设具有很强的价值取向,满足人们的生活价值需求,也是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性,呈现出人们生活的共同性和公共性,正是这种共同性和公共性体现出社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7.
王春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企业的发展除了必须依靠企业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外,还与企业的社会资本 息息相关。企业家社会资本积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外 资源的分类,对这些资源拥有者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企业家应做出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48.
统合:透视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新框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迁,延续了几千年的超稳定结构被消解了,渐渐地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形态,即初具现代化雏形的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中,阶级阶层结构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对阶级阶层关系的研究应当是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巨大变迁的最佳切入点.面对学术界将阶级和阶层研究对立起来的问题,从中国的现状出发,把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统合在一起,用统合式的框架来透视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可以得到较为恰当的解决. 相似文献
49.
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小康阶段、富裕阶段和发达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目标和实现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目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由10个指标构成,它们是我们根据充分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在借鉴和综合了国内外现代化特别是农村现代化的实际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定的,分别从经济非农化、人口城市化、生活质量科学化和高水平化、生活方式和人口素质现代化等五个方面测量我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目标的实现程度。然后,本文对10项指标进行分阶段的综合的单项评价,结果发现:起步阶段和小康阶段对我国农村现代化具有的重要性可以说超过后面的两个阶段的作用;城镇人口的比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比重和人均年生活用电量等指标比恩格尔系数、第一产业比重、电视机家庭普及率等指标实现起来困难些;指标的实现还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别。据此,文章最后认为,当前在继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重点解决好推进农村城市化、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保持农村区域发展平衡等四个重要问题,以此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各个方面建设同步推进的合理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0.
人力资本的获得与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流动——一种立足于制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光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5):1-13,49
从人力资本配置制度角度分析了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流动问题。在城市,农村流动人口之所以不能有效地通过职业转换实现社会地位的改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行的人力配置制度已经为农村流动设定了不平等的社会流动机会,从而进一步影响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流动。这里从教育体制、培训制度、单位制的人事制度以及生产体制等方面分析了农村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获得与他们的社会流动的关系。结论是,仅仅改变户口制度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系统地改革人力资本配置制度;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对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