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清代封禁东北政策,是清王朝对全国实施有效统治的总体战略之组成部分,与闭关政策共同构成其“控驭中外”的严密网络。清朝封禁东北的目的,除学术界已有的总结外,还包括防止汉人将反抗的火种带进东北;将东北建成八旗兵源基地;实现对中原军事威慑与对蒙古军事钳制战略。封禁政策的实施,造成严重的政治、军事战略失误,对近代东北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留下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论早期满洲牛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录作为努尔哈赤时代建州女真的社会组织,是从辛丑年(1601年)开始的。初建时,努尔哈赤只是将原居或迁入建州腹地的女真男丁编成了40个牛录,原有的穆昆制以及周边的臣服部落的组织形式继续保持一段时期。主要在丁未年(1607年)后,努尔哈赤大量“徙民”于建州,穆昆的职能也逐渐向牛录转移;到乙卯年(1615年),穆昆制的性质发生了蜕变,固山———牛录体制确立起来,建州的社会组织基本上做到了整齐划一。  相似文献   
13.
一 19世纪50年代.沙俄加速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此时清政府面临的农民大起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内忧外患局面,为沙俄带来了契机。于是.1857年2月,沙皇令普提雅廷出使中国。其使命;提出对黑龙江左岸的领土要求,并获取该河的自由航行权;为在北京建立正规外交使团做出安排;要求沿海五日通商、俄商队至北京,在华西部设栈.开辟途经蒙古的中俄邮路等。如果以上得到满足,沙俄可以军事援助为回报①。 普提雅廷抵华后,加入了英、法、美等国的侵略行列。1858年4月 29日,他与清朝钦差大臣谭廷襄会晤大沽.在提出分界、通商的同时,抛露诱饵:“阅贵国兵法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东北史研究成就斐然,同时面临着理论考验。举其要者,一是宗藩问题问题,二是“因俗而治”的评价问题,三是古代东北的历史地位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概念。只有这些理论问题的探讨取得突破,中国东北史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5.
有清一代是科尔沁草原开发卓有成效时期,经过二百多年的开发活动,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特别是到了清末,人口激增,城镇兴起,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地区。然而,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变化的无节制,导致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由于长期掠夺式的开发经营,科尔沁草原资源破坏严重,农牧矛盾日益尖锐。不合理的土地开发,致使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研究清末科尔沁草原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历史,对保护我们现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清朝嘉庆年间,盛京地区官风已开始败坏。至道光、咸丰时期,官吏贪婪不法呈常态化趋势,为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在官风带动、清政府统治能力下降、封禁政策受到强烈冲击及社会矛盾激化等多重作用下,盛京地区民风日益下移,主要表现在赌博风行,鸦片烟毒开始蔓延;社会治安恶化,盗窃、抢劫普遍,暴力案件频发;地方黑恶势力称霸一方。官风堕落,加剧了吏治腐败,导致同治年间大规模反清武装的兴起,也促使清政府于光绪初年推行改革。民风下移,与游民的流入不无关系,大规模反清武装失败后,游民群体反而壮大,民风随之继续恶化。清末胡匪、马贼猖獗难治,即反映出道咸时期民风下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朝同治年间,东北地区陷入空前的社会大动荡,突出表现在吏治腐败严重;剥削加重,经济萧条;防务空虚,封禁失败,局部开禁,管理滞后;流民激增,民风下移,恶俗泛滥;武装举事频发,社会治安失控。这一时期的乱局,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清廷封禁政策遭受冲击,名存实亡,不得不逐步开禁;整饬吏治,变通官制,增设治民机构,弱化了地方矛盾。诸种变化显示,清廷在战略上,不仅视东北为"龙兴之地",更突出其"边疆"地位。在社会意识上,"民族"意识逐渐淡漠,"区域"意识在增强。另一种影响,则是马贼胡匪时而肆虐,从清末到民国,持续未绝,难以根除。  相似文献   
18.
19.
天启元年(1621年),明朝因辽东战事紧急,起用罢职的熊廷弼为经略。廷弼举包括知县佟卜年在内的数人,明廷遂擢卜年为登莱监军道,用以招抚辽人。然此时明朝内部党争激烈,排熊者以卜年与投靠建州之佟养性同族而攻廷弼,迫解卜年任。二年(1622年),卜年被罗织罪名投入囹圄,后虽审无"通逆"实据,仍系于牢狱。五年(1625年),廷弼因失广宁而弃命,旬日后卜年亦被处死,成为党争的牺牲品。由此可知,明末党争摧抑人才,丧失人心。  相似文献   
20.
清朝的黄教政策 ,是其边疆民族政策的组成部分。虽然该政策给蒙古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但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使蒙古族经济 (包括寺院经济 )、蒙古地区经济、宗教文化和宗教教育都得到了发展。蒙古族人口的增长受到了限制 ,若将其纳入当时中国人口大势及草原地区自然与社会的承载能力中考察 ,则是不能全盘否定的。黄教政策削弱了蒙古人民的战斗精神 ,却带来了北疆的和平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