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王炜民 《阴山学刊》2004,17(4):62-66
"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现代的词义,既可指中国,也可指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词义相近,但也有区别。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22.
中华文明应成为专门之学,其学术理论体系主要有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发展历程三个方面。中华文明学的基本理论至少应包括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少数民族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等。中华文明应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方面的内容。龙山文化时代揭开了中华文明史的序幕,夏代中华文明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3.
邓瑞全、王冠英先生主编的《中国伪书综考》(以下简称《综考》)一书,已于1998年7月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关于中国伪书研究的一项最新学术成果,经过数年的工作终于面世,嘉惠学界,实在可喜可贺!洋洋八十余万言,考辨之书多达一千二百种,是目前为止考辨伪书数量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辨伪专著,可谓伪书研究的集大成著作。这当是该书的第一个特点。《综考》的第二个特点,是尽量吸收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基本上反映了目前的学术研究进展和现状。对伪书的研究,近几十年专著出版甚少,但散见于报刊的论文则数量可观。《…  相似文献   
24.
周代是中国礼仪冕服制度的形成时期,周王后的服饰是礼制要求下的产物,具有丰富的礼制内涵:制衣之人的专门性及其地位的低下体现了周礼的阶级性;服饰的图案、颜色体现了周礼的等级性;服饰、佩饰的多样性及穿戴场合的规定体现了周礼的复杂性;王后祭服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周礼重祭祀。  相似文献   
25.
《阴山学刊》自1988年由《包头师专学报》更名改刊,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十年很短。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年只是短暂的一瞬。拿起当年第一本由布赫副委员长题写刊名的《阴山学刊》,回想改刊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仿佛近在昨天。十年很长。人生苦短,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干事业的十年?十年间,《阴山学刊》编辑人员几经变换,改刊时的“元老”现只有常务副主编张福勋教授一人仍在编刊。经过十年的奋斗,《阴山学刊》已从名不见经传起步,逐渐在国内众多学术期刊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并得到了“塞外学术之花”的赞誉。这其…  相似文献   
26.
从《四库全书》看焦竑王炜民清代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共收入图书3461种,79309卷,存目图书6793种,93551卷。纂修期间,对采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和存目,都由四库馆臣分别编写了内容提要,最后由总纂官纪陶和陆锡熊综合、平衡,并在文字上加...  相似文献   
27.
王炜民 《阴山学刊》2005,18(5):50-55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和繁荣过程中,无论政治、经济、科技还是文化艺术诸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8.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也和阶级、国家一样是个历史范畴,有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成份,做为我国主体民族的汉族,正是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发展而来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时代.魏晋时期的所谓“五胡”,即匈奴、  相似文献   
29.
<黎昔非与独立评论>一书揭示了<独立评论>后面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从而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和值得探究的问题,其中胡适究竟何如人?就是需重新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黎昔非个案入手对胡适的为人稍事探究,或许能提供胡适为人处事的某些断面.  相似文献   
30.
王炜民 《阴山学刊》2003,16(4):65-69
中华文明一脉相传没有中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对文明成果不断归纳总结,补充完善,中国古代经书的注疏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十三经”是中华文明成果的组成部分,而注疏是“十三经”流传至今的保证。今天对“十三经”重新作注,进行今译,是古籍整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弘扬中华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