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是中国散文界当红的散文品种,其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是一个逐渐遗落"散文"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他的散文观从高谈阔论"人类整体感觉"下降为强调"困惑"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到最终声言自己"谈不上什么困惑"的破产过程.从大散文现象的兴起至败落这一过程审视余秋雨文化散文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化环境中,俗之妆扮为雅,雅对于俗的包装,以及俗对于雅的败坏这一文学史中常见的雅俗关系的再次体现.  相似文献   
12.
《人间世》全篇分两大部分:第一、二、三段无论是颜回之卫、叶公使齐、颜阖为傅,都是说的臣下如何和君主相处的事;第四、五、六段将散木与文木对照起来,说明惟无用可以保身。前一部分是全篇的基础,后一部分为全篇的归宿。如果说《养生主》所阐述的是一种广义的处世哲学的话,那末《人间世》所集中而充沛展开的并在《庄子》一书中作出了最为深入阐述的,乃是用世之危险,因而可以名之为一篇“无用世论”。戒慎之意可以看作是本篇第一部分的总结,而无用之用则是第二部分的点醒之笔。对于戒慎,自必趋向于无用,两部分的承接关系是显然的。前一部分中所说以虚为内涵的以斋,一宅而寓于不得已的行事方式,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的随任态度,形就以和的为臣之道,均已涵有无所用其能之意。后一部分乃是前一部分之延伸与发展。《人间世》是《逍遥游》以无用为大用、《齐物论》破除师以、《养生主》保身尽年诸观点的一个综合,并更加突出了以无用为用及保身思想所由产生的险恶的生存环境,而对戒慎意的强调以及对一些具体处世方法的阐述,则成为本篇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从原初草莽中站立起来,饮水食果、巢居兽行的原始人类是如何能够逐步高踞于万物之上而拥有了这个纷乱繁杂的大千世界?他们又是如何从与某一具体野兽联宗的动物性意识中,从极其有限的存在中逐步高扬起思想的云帆,而愈益超越一切界限,形成了庞大浩渺的宇宙意识的?无疑,与人类物质世界的成长紧密并行的是一个文化——意义世界的茁生。这是一个递次而上的艰难的历程。人类的史前史,从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人类上古神话和原始习俗研究原始人类的生命意识及其生死观这项文化心理。原始人类将人的生命意识同化到自然变化的模式中,从而使其生命意识饱含超越的精神和恢宏的格调与厚重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Thefluctuatingstatusofwritersandtheriseanddeclineoftheirworksisanimportantmanifestationofthehistoricaldevelopmentofliterature.Suchrisesandfallsconstituteaverycomplexphenomenon.Bothareaffectedbyinevitabilityandchance-highbrowartbecomesvulgarandthevuIgarcla…  相似文献   
16.
东方国家形态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未曾获得深入阐发的论题.本文拟就几个重要的方面对之作出一些探索.显然,如果要进入这一论题,自必首先应对东方国家形态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因此,本文第一节即先从这一问题说起,但对东方国家诸如早熟等一些为人所熟知的特点,在第一节中即不再申述,仅在第二节中再论及其对于中国神话的影响.本文第三、四两节,则从文学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及文学史的原生态生长情状上,阐述其同东方国家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坛浮沉与文学史进程王钟陵编者按由本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上海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共同发起的文学史观与文学史学研讨会于今年四月初在福建漳州举行。本刊将集中选载会议论文,自本期起推出这一专栏。关于文学史观问题,向...  相似文献   
18.
新批评的兴起 ,是继浪漫主义批评之后 ,西方文学理论的又一次转折。这一次转折的产生 ,同文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密切相关。从表现转向暗示 ,比喻模糊成象征 ,情感性升华为精神性 ,音乐感的作用由抒情性转换为联想性 ,作品由诗人的产儿独立为一个自足的世界 ,作品的意义由作者赋予变而为就在作品自身 ,摹仿者之成为被摹仿者 ,形式的至上地位 ,这一切便是从浪漫主义文论转变为纯艺术论的一些要点。  相似文献   
19.
一、民族思维的理性化发展由司马迁、桓谭、王充、王符等汉代“异端”思想者所坚持,而在汉末魏晋获得很大发展的民族思维的理性化趋向,一方面使人们从“为人者天”(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神学压抑中走了出来,向内发现了自己,发现了实实在在的人生;另一方面又使人们较大程度地脱离了灾变祥瑞和润饰鸿业的角度,从而能如实地观察外物,于是向外发现了一个真实的自然,认识和审美方才日益走向真实、细致和精深,并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自然美认识和欣赏的高潮。这一高潮的来到,是两条轨迹相交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正> 审美情趣是一个变动的历史范畴,每一个大的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特定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乃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等种种社会条件交汇的产物,因此每一特定的审美情趣也就必然映现着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色泽,所以不仅对每一个时代审美情趣的研究,必须从产生这种审美情趣的种种社会条件上着眼,而且对于审美情趣范畴的研究又可以使我们从如同列宁所说的“网上纽结”的角度去更深地了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大的历史时期的审美情趣既然是多种社会条件交汇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