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一、西力东渐背景下清季"华夷"观念的结构性变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历史舞台时,即明确意识到"华夷"观念乃是其反满革命的利器.他们试图以传统的华夷之辨"激动种姓",号召民众,认为"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伴随着"包容性发展"概念的提出及流行,学界开始尝试将这种包容性理念转化为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所谓"包容性社会政策体系"。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任何包容性社会政策体系的构建,除了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和经验模式外,还必须努力寻找一定的本土思想文化体系作为支撑,必须得到包括政策制定者和政策作用对象在内的整个社会成员的认同,否则其政策将因缺少本土文化思想的内在支持而处于无根境地。  相似文献   
13.
第三部门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当前学术界对第三部门在中国发展的困境分析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缺乏"转换-对接"研究.如果我们综合考虑中国社会的特色情境,就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第三部门发展困境的实质在于脱离中国本土情境而盲目西化.儒家宗教性下的社会家族化趋势、伦理本位下的特殊主义以及威权体制下的官家公共性是制约第三部门在中国发展的本土情境.第三部门在中国的发展要想获得实质性的突破,必须认真评估中国本土情境的深刻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土情境下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道路选择,其实质是要由原来的"西化"道路转向"化西"的途径,实现第三部门在理念、组织运营以及与政府关系等层面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过密社会"的来临及其挑战——以日本东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人类步入现代工业社会、开启现代化进程以来,便开始面临过密化.而由过密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实际上构成了一个"问题群",表现为人口过密、企业过密、交通阻滞、社会划一化、社区归属感弱化、城市都心衰落、郊区过疏化等,使现代城市面临根本的挑战.过密问题的实质是现代化背景下的"空间重组",是人类在工业文明、现代性背景下的"空间生产",每一个选择了现代化、城市化道路的民族都不可避免,只不过因具体国情不同而其表现形态有所差异.为此,我们应超越"作为问题的过密",而对"过密社会"展开系统研究,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与“村落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后果,城市过密—过疏的两极发展使得传统的乡村世界开始面临空前的挑战。村落终结的形态是多元的: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村庄被迅速扩张的城市所吸纳;而远离城市的偏僻村落则是在过疏化、老龄化背景下而走向终结;在政府社会规划工程的主导下,通过村落合并等形式,亦使村庄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城市化。故所谓村落终结已远非简单的空间变迁和关系变动,亦不是农民群体单一的去农为工,而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总体变迁过程,其间充满着矛盾冲突和利益重组。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辨析村落终结现象的实质,并对其社会后果进行再评价。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江海学刊>五十华诞,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而我们如若将1978年作为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发端和起源的话,那么,2008年也将因社会学重建三十年而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7.
找回"丢失的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学在中国恢复重建以来,社会学学科在研究规范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缺少知识整理的传统和习惯,致使当代中国的社会学发展没有与民国以来社会学的学科传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民国时期“社会学中国化”等传统学术思潮也由此成为一种“丢失的传统”,妨碍了我们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认识。因此,社会学在中国欲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重建,就必须努力找回传统,激活传统,超越传统,实现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18.
田毅鹏 《人文杂志》2015,(1):105-110
本文通过对C市城乡结合部若干村落的调查发现:作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的重要空间和通道,城乡结合部不仅吸纳了大量的以进城务工农民为主体的外来人口,同时也使这一群体在城乡结合部建立起初步的社会联结。这些基础性的社会关联主要包括血缘关联、租赁关联、社区关联、职业关联等,构成了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联结体系。在使农业转移人口落脚城市的同时,也开始积累起进入城市最为基础的社会资本,为推进其完成市民身份转换,提供了基本的社会前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体系中,空间虽然不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亦未做充分的展开研究,但马恩确曾对社会空间问题给予过特别的关注,并提出过一些极具穿透力的洞见。20世纪下半叶,新马克思主义直面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在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中努力实现社会理论的空间化转向,构建了以“空间生产”为核心的新的社会理论体系,为我们理解分析城乡关系、村落终结、郊区化等当代社会的复杂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亦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整合与交融构建了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20.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格局中,社区民警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在强调将警务工作重心下沉社区的大背景下,社区民警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显得格外重要。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特殊身份的拥有者,社区民警嵌入基层治理的路径具有多元性。社区民警通过基于个体治理行动的关系嵌入,在街居空间普遍建立起警民间的信任关系,构建起了社区警务互惠规范,有效破解了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实现了社区平安治理目标。如果说关系嵌入往往呈现出个体性特点,那么组织嵌入则多是依托于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安排而展开的,通过对社区网格绑定性参与、党员社区民警在社区交叉任职等组织嵌入方式强化了社区民警的社区嵌入。与此对应的,基于特殊视角下的空间嵌入则使得社区警务室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理空间形态嵌入城乡社区中,并呈现出一种新的空间治理格局。这些嵌入方式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构成了社区民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多维嵌入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