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严格遵守国际法基本准则是各国际法主体间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行动基础;联合国法律框架下的统一合作行动是反恐国际法律合作的具体实践模式之一;迅速有效的区域性反恐法律合作框架的建立是反恐国际法律合作的具体实践模式之二。 相似文献
22.
本文认为,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基本理论是建立权(力)、权(利)相约的合理制度配置.其中对行政权力的合理控制是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从分析行政权与公民权的法理关系出发,认为:建立有效的行政法治应当加强司法权独立于行政权的运行空间,完成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真正审查,从而保证公民权与行政权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23.
秦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1):96-103
无论是近代法治中的经济人还是现代法治中的社会人,囿于其自身的时代实践,对于遏制生态危机,保障人类社会的永续生存和发展都显得力不从心.生态人假设旨在克服经济人与社会人假设本身无法弥补的缺陷,建立一种既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并以此作为环境资源法人性观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4.
秦鹏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1):100-105
与欧共体相比,上海合作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是较为薄弱的。就机构自身的不足及面临不同程度的环境生态问题而言,上海合作组织应当建立完善环保机构,首先着重干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及传统能源跨界运输污染预防的合作,鼓励多边合作,发挥区域集体力量。 相似文献
25.
我国石油资源供给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石油行业的高度垄断、成品油进口资质门槛高、市场经济运行中政府失灵。石油资源供给困境突显我国反垄断法律制度的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反垄断法律规定自相矛盾、对规模经济的控制协调不足、垄断行为未纳入司法审查范围。因此,必须出台有关反垄断行为的实施细则、在反垄断法中坚持规制行为主义与规制结构主义并用,并将垄断行为纳入司法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2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国际法基本准则体系 ,伴随着半个多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 ,现已日臻完备 ,由中国等国提出并倡导的国家间“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际法基本准则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尽管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世界格局有了新的演变 ,但不容置疑的是 ,只要和平与发展这一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旋律依旧 ,则调整国家间关系 ,规范国家行为的基本规范就仍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的国际法基本准则。对于现代国际社… 相似文献
27.
经济诱因是重要的环境经济学方法,是环境利益分配的基本环境政策与法律手段,在自由市场思潮主导国家立法与公共政策下,经济诱因是环境资源保护思想由直接管制向间接管制的范式转换.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显示,通过环境税和排放权交易的诱因手段能够促进有效率的环境资源保护.文章从经济诱因手段之于环境资源保护的概括原理开篇,探讨了环境税和排放权交易两种基本诱因的正当制度基础与制度设计的现实操作性,并且对于制度行为流程中的各利益主体角色给予基本关注. 相似文献
28.
随着"第五媒体"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校友工作宣传及校友的联络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为满足校友多元化获取信息的需求,国内各高校校友会纷纷开设了微博、微信,作为校友会与校友、在校学生以及社会交流、沟通与互动的重要平台。本文基于对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校友会官方微博影响力的分析,剖析校友会微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促进高校校友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9.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在于推动成渝地区协同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形成高质量增长极.基于充实区域协同发展理论支撑的初衷,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引入功能主义系列理论,并运用其中的经典学说阐释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路径策略.研究表明:成渝经济圈建设应当以经济协同和社会协同为目标,依托扩展原理启动原始动力,充分发挥功能性、诱发性和养成性外溢的持续动能,注重调动政府、关键人士、大型公司和协同发展机构的参与积极性,构建结构化系统化的区域协同发展组织架构.结合实际建议:成渝经济圈全方位高标准协同发展,需要经历拆除壁垒、畅通联系、形成联盟、区域认同、协同深化五个演进阶段,充分发掘协同发展动力,尽量维持区域利益均衡,统筹推动政策、经济、社会、法治四大领域协调联动.文章借助功能主义系列理论对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对于丰富国内区域协同发展理论、指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