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程磊 《北方论丛》2012,(2):66-72
儒家的伦理中心和家国同构使士人仕宦游走于家国之间,山水之游成为体验生命漂泊与渴求安顿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宋人的山水游宦意在兼融两者的精神指向,以主体精神的挺立向外追询国的价值,践履职责承当道义;以山水之游的审美体验实现对生命存在状态的诗意转换,情理交融的心灵境界即构成家园感和价值归宿,成就出诗意栖居的"文化的人"。家园感的追询是虚灵的心理体验,借山水得以物象化、情境化地呈现,从而消解家园失落的悲剧意识,对它的追寻过程本身即构成精神家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作为东星集团和东星航空的董事长,兰世立首次以20亿元的身价,位列福布斯2005中国富豪榜的第70位。在《福布斯》杂志对兰的报道中说:“39岁的兰世立身上,集中了新一代中国富豪的特征。他们有相对较高的学历,懂得利用国际合作伙伴的力量,并能成功地使用成熟市场上的财务工具。最重要的,新一代富豪对积累财富的过程更有个性,也比前辈更懂得享受财富的快乐。  相似文献   
23.
学术界将企业看做是一个生命体,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到衰的过程,即企业的生命周期,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有不同的特征和竞争战略。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探讨不同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不同发展期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24.
宋人的山水游宦意味着兼顾融通济世弘道的责任与生命超越的祈想,在山水中灌注着追索人生意义的哲思理趣。苏轼一生山水游宦中的山水诗心与其人格构建是印证相通的,早年签判凤翔与通判杭州期间的山水之游,主要呈现出的是志道经世、迈往无前的勇儒人格。经由山水审美的禅思理悟和极富人文精神的智性体验,山水诗心对传统的勇儒人格施以补救、纠偏和整合,变兼济独善的政治人格的偏废分裂为冲夷平淡、理智内省的文化人格的中正圆融。这正是苏轼于山水游宦的生命实践中反思个体价值、建构理想人格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5.
中国隐逸文化中的山林传统,以儒道隐逸理论的核心价值为思想资源,围绕"道统"与"政统"之间的文化调节而产生,逐渐成为相对于朝廷、政治的自足的文化系统,是士人维系个体独立、缓解与政治威压紧张关系的重要平衡力量。在山水审美的自觉意识萌发并融入隐逸文化的魏晋之前,中国早期隐逸中的山林传统经历了从"岩穴之隐"到"林泉之隐"的嬗递。考察这种嬗递的历史动因和演变形态,有助于理解在专制政治环境下"山林"所彰显的隐逸精神价值,也可以从中厘清山水审美依托隐逸活动而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脉络。  相似文献   
26.
羁旅纪行中的价值困境引发向往家园安顿的精神需要,山水作为补偿家园失落的重要文化因素,就成为展现行役之人追询家园的心理流程的典型形式,这也是山水审美依托行旅活动得以萌发产生的重要文化动因。汉晋纪行赋中山水物色的呈现形态,延续着《楚辞》模式中的楚调山水,逐渐发展为重视描写技巧和山水形质美感的山水赋,由对立于家园感的异己形态转变为怡情畅神的亲和形态,这种文体变迁与晋宋山水审美思潮的发展脉络是相应的。从“居”与“游”的角度看,陶、谢田园山水在文化意蕴上的差异,也可以从家园体验这一独特视角找到解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7.
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报刊应体现时代精神与人民要求,涵盖着政治性、时代性和人民性的品质。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创办的主流报纸,舆论宣传立足于服务抗日的大局,贯彻党的各项政策,凸显出强烈的政治性;采编工作精益求精,内容贴近劳苦大众生活,人民性突出;传播理念与时俱进,全面反映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与大后方的经济实况,时代色彩浓郁。抗战时期中共主流党报的舆论宣传达到了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28.
宋充  刘冰峰  程磊 《经营管理者》2011,(1X):284-284
本文在研究影响高校知识转移模式的三个因素:高校、企业、政府的基础上,对高校知识转移模式的分类进行分析,提出了平台合作模式和知识转让模式两个高校知识转移的模式,并分析了这两个模式优缺点。  相似文献   
29.
30.
古今评诗者从不同角度对崔颢《黄鹤楼》的经典性成因作过讨论,而把握诗中的乡愁是解释其经典地位的关键。崔诗的意脉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人叩问精神家园、追询价值归宿的心理流程,乡关何处的追问典型地反映出中国人面对现实悲剧性由暴露到弥合、由价值空无到价值自证的建构过程,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诗性呈现。“向空而有”的转换理路与价值建构,是通过颈联写景句的自然意象呈现出来的,山水美感经验与家园追询意识的水乳交融,也成为唐诗中以山水行旅书写乡愁的固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