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31.
"最有力莫如心声"、"任个人而排众数"与"比较既周,爰生自觉"是鲁迅反思现代性的三个集中命题,正是从这些角度出发,构建了鲁迅对现代中国文明的种种愿景。"寂漠为政,天地闭也",没有"心声",也就没有"个人",没有"个人",就更谈不上主体的"自觉",在一定意义上,这三个命题正是一个中国灵魂对于"什么是现代"这个问题的独特追问。 相似文献
32.
<正>《鲁迅与左联的解散》(Lu Hsün and the Dissolution of the League of Leftist Writers)是已故旅美学者夏济安(Tsi-an Hsia)先生的一篇英文论文,全文共分两节,收入其英文名著《黑暗的闸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研究》(The Gate of Darkness:Studies on the Leftist Literary Movement in China)。该著在1968年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33.
论左翼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青春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左翼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五四”浪漫主义有着直接的精神渊源。在不同层面的历史合力汇聚下 ,大革命时代呈现出与“五四”既相似又相异的青春品格 ,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复兴 ,正是一批富有青春人格精神的激进青年敏于时代召唤的积极应答。 相似文献
34.
重识鲁迅“剽窃”流言中的人证与书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杰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3):9-14
缠绕了鲁迅10年的剽窃流言虽然早已熄灭,但这些莫须有的流言在当下又有沉渣泛起的迹象。笔者根据所搜寻的相关史料,详加考辨,反驳了种种不实之说。从人证方面说,相信张凤举,不如相信陈源;相信陈源,不如相信胡适;相信胡适,不如相信盐谷温。但最终也可以说,相信人,不如更相信书。比较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与盐谷温的《中国文学概论讲话》,二者在风格、性质、史料、论断等方面都存在根本差异,所谓“剽窃”之说,完全是捕风捉影,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35.
随着抗战结束后民族主义情绪的消弱,知识界挑战、质疑国民党内战政策与党治模式的民主声浪显露出高涨之势.进言、学潮、建党、办报,在不具备现代法理基础的独裁政权下呼唤民主,是知识分子凭借自身力量与方式掀起的一场悲剧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36.
道德形而上主义:反思百年文学"启蒙"问题的可能与限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切性、艰难性由此引起同情的理解.熊元义则认为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这对矛盾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它有时出现尖锐对立.因此必须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道德批判,而不是相反.任何形式的放弃道德批判都是不可取的.符杰祥试图以"同情的理解"作为批判道德形而上文学的前提,他一方面承认道德形而上主义所表露出来的问题意识是深刻而严肃的,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它的问题限度与回归道德主义的危险.武善增的文章则对"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精神底线的缺失及扭曲人性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提出对人性的世俗幸福的呵护与捍卫,才是促进新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