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57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吴筠作为一位道士诗人,无论在唐诗史还是在宗教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同寻常的地位。他曾有过。朝避地的经历,又处文人世俗化的“天使”地位。其诗在内容上以道为体;以儒为用,是列仙之趣的代表,多近乎迷醉的幻想,虽不乏社会批判,但主要为全身远害。他的诗作在形式上偏爱五言、古体;喜爱联章组诗;具浪漫的幻想色彩。  相似文献   
32.
2001年4月 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邀请北京部分高 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古典文学专家,就“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的建构”的课题,围 绕“古典文学对华夏民族性、传统人格形成的影响、“古典文学中表现的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 “古典文学中表现的文人心态”、“古典文学对于精神史研究的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现 将部分学者的发言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3.
王渔洋“神韵”的审美内涵及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寅 《中国社会科学》2012,(3):129-148,207,208
在厘清了"神韵"的语源及作为诗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后,王渔洋的"神韵"说面临两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王渔洋及其他诗论家是如何运用"神韵"概念并逐渐形成理论默契的;从艺术史的角度看,"神韵"具有什么样的艺术倾向。通过广泛考察后世批评家的用例,文章认为"神韵"只是与短诗和风景有关的审美概念。由王渔洋诗学的基本观念来考察"神韵",可以发现它具有呈示动机的偶然性、呈示方式的直观性、呈示对象的瞬间性、呈示特征的模糊性等特征。其相对应的审美反应则是自发的而非被动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富有特征的而非全面的,有距离感的而非清晰逼真的。这种艺术特征,与艺术史上的印象主义有着本质上的相通,将两者的理论与实践相对照、比较,更容易看清神韵诗学的旨趣。  相似文献   
34.
蒋寅 《文史哲》2012,(1):22-32
互文性虽是20世纪70年代流行起来的文学理论术语,但它所指称的文学现象在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中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诗论家也一直对此有所意识。事实上,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般特征,仅注意先后产生的文本之间存在的一种普遍关联是远远不够的,"避"作为一种写作策略,同样也是互文性的一种形态,或许可以称作"隐性的互文"。  相似文献   
35.
大历诗僧漫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李家瑞在《停云阁诗话》里曾感叹:“天下名山僧占多,而诗僧不多觏,何耶?”他的感叹不是没有道理,然而,他忘记了,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诗僧辈出的时代,那就是唐代的大历贞元时期。大历贞元延至元和年间,是个诗僧众多且在文学史上产生很大影响的时期,“诗僧”一名正是在这时才出现的。在这之前,历史上也曾有过著名的诗僧,如齐代的汤惠休(唐人每称道僧人的诗才便用他作比),但那只是凤毛毛角,屈数可计。寒山拾得亦以诗名,可他们的年代却难以确定。事实  相似文献   
36.
文如其人?——一个古典命题的合理内涵与适用限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寅 《求是学刊》2001,28(6):82-89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文如其人”或相反一直是个论争不休的话题。作者认为 ,“文不如其人”的命题是基于如下三项假设或者说断定的前提而成立的。第一 ,作家有文如其人的愿望 ;第二 ,作家都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内心 ;第三 ,文学作品能够如实地再现作家所欲表达的意思。但是 ,以上三点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稍加检讨 ,便显示出牵强性。所以“文如其人”的命题实际上是有限度的 ,其内核主要应该是人的气质乃至个性。  相似文献   
37.
蒋寅 《学术研究》2004,(4):136-143
本文叙录清代广东人所著诗话 2 2种 ,述其作者生平、写作年月、内容及版本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38.
一、序刘长卿(709~785),字文房,因曾任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是历来的文学史置于中唐之首的诗人。今存其待五百余首、文十二篇,就这些作品所显示的文学的完成度进行研究,或将他放到盛唐到中唐这个过渡期中,作传记的、文学史的评价,历来是很缺乏的。因此,我想在这里就其诗文传承的媒介——传本的形态、  相似文献   
39.
戴叔伦(732—789)是唐朝大历贞元之际一位著名的诗人和良吏。据权德舆所作的《戴叔伦墓志铭》载:戴叔伦,字幼公,祖先本谯国人,后来移居丹徒,遂定居焉。《新唐书·戴叔伦传》便称戴叔伦润州金坛人,可见他的籍贯是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县)。 戴叔伦是位著名的文学家。李肇《唐国史补》载唐代“位卑而名著者”有李北海(邕)、王江宁(昌龄)、萧功曹(颖士)、杜工部(甫)、韦苏州(应物)、梁补阙(肃)等十三人,其中就有戴容州(叔伦),这些人都是有唐一代著名的文学家。由此可知戴叔伦在当时的声誉之高;戴叔伦曾被刘晏辟为幕僚,在转运府中任职。后主运湖南,又任东阳县令、抚州刺吏等职,官做到容管经略使。他为政“清明仁恕”,一生政绩卓著,故“所到之邦,必  相似文献   
40.
《渔洋诗则》的真相与文献价值──与刘永平先生商榷蒋寅王渔洋幼承家学,长接启、祯故老游,崛起于顺治间,主盟康熙诗坛五十年;兼性喜揄扬济辈、奖掖后进,天下望之如龙门,歙然归向。其论诗之书,家习户诵,门生弟子几遍天下。渔洋身后,诗学著述由门人黄叔琳等陆续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