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57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张锡厚《敦煌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对所引《风归云》曲子词的标点,值得商榷。其文如下: “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起。塞雁南行,孤眠(亦鸟)帐里。枉  相似文献   
82.
幕府自六朝以来就一直是文士荟萃之地,许多著名文学家都与幕府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关于唐代文人入幕与文学的关系,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中叶后尤多,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文人入幕确实是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傅璇琮先生指出,研究唐代文学当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一代知识分子的状况,并由此研究唐代社会特有的文化面貌。傅先生在完成《唐代科举与文学》后,还准备作两个专题的研究,一是节镇幕僚,二是翰林学士。他认为:“这里提到的唐代社会两类知识分子,一属于知识分子的高层,即翰林学士……这是虽以文采名世而实为政治型的知识阶层。而另一类在节镇  相似文献   
83.
蒋寅 《江淮论坛》2014,(6):165-170
姚范和刘大櫆作为桐城诗学史上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过渡性人物,虽然在诗歌创作和批评方面没有取得较突出的成就,产生显著的影响,但两人的诗歌评点和理论对桐城诗学传统的形成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确立了以杜甫、韩愈、黄庭坚为核心的风格统系,奠定后来桐城诗学师法前贤的基本宗尚;基于研究诗歌的心得,参照文章学的基本概念建构起桐城诗学的概念系统;以大量的文本批点为后学开示学诗门径,形成桐城派通过评点来提示诗文义法的教学特点,最终为桐城派诗学传统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
蒋士铨前后论诗观念具有一定变化,这显然与袁枚的影响有关.但应当注意到,蒋士铨的诗歌趣味与袁枚是有一段距离的,虽然他论诗根于主深情,有性灵诗学的种子,但直到晚年,都坚持以道为本,且对江西诗家较为优容,与袁枚的诗学旨归殊有不同.通观之,蒋士铨虽可视为性灵派中人,但他的一只脚其实还在圈子外.  相似文献   
85.
郁达夫诗词由于生前未编集,给现在搜辑编订带来困难。后人辗转传抄,寝多遗误,尤其是早年诗作,系年每不可靠。《郁达夫诗词抄》搜罗详备,但也有不少地方欠精审,拙作《〈郁达夫诗词抄〉斠补初录》曾辨证数事,今复有所得,缀成此文,名之曰《续录》。 (一) 《奉怀》一九一四年日本按《诗词抄》系此诗于一九一四年,未可信。编者按说明此诗是郁达夫寄长兄郁曼陀与嫂陈碧岑之作。郁曼陀夫妇是在一九一四  相似文献   
86.
韦应物是唐代大历时期地方官诗人中一个卓异的个体,也是大历诗坛一个独特的存在.大历诗人能进入名家级的仅有刘长卿、韦应物两人,而能开宗立派、自成一家的则只有韦应物.可以这么说,没有刘长卿,大历诗并不感到缺什么,但若没有韦应物,人们对大历诗的价值联想就将大打折扣.如此看来,虽同为名家,他们两人之间仍有着数量级的差别,刘长卿是属于大历的,而韦应物则是属于唐代的——王杨卢骆,李杜高岑,王孟韦柳,韩孟元白,李杜温韦,在这样一个关于时代流派之代表作家的传统排名中,没有刘长卿,却有韦应物一席之地.为此,韦应物也成为大历诗人中历来评说最多的诗人,从他的人品吏道到诗风诗艺,自唐迄今都有许多人评论.应该说,韦应物创作本身的面貌大致已被揭示出来,现在还需要探索的我以为是这位诗人的诗史意义.本文拟围绕韦应物作为地方官诗人的独特性和作为唐诗名家的独特性来谈他创作中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7.
古典诗歌中的"吏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吏隐"是反映和概括中国古代士人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概念,向来未被学术界所注意.笔者在<大历诗风>中加以讨论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它在唐诗中的反映及表现得到了研究.然而"吏隐"是个历史的概念,它的形成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追溯其起源及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含义,阐明其历史发展、实现方式,尤其是与诗歌的关系,是理解和诠释"吏隐"概念的关键.本文通过考察"吏隐"一词在古典诗歌中的使用与流传,对"吏隐"的动机、"吏隐"实现的前提及其心态史意义进行了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88.
新发现的吴敬梓研究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清代陈毅《所知集初编》和宁楷《修洁堂集略》等著作中,辑录了与吴敬梓有关的诗文若干首(篇),皆为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和陈美林《吴敬梓评传》等著述所未载。这些资料的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吴敬梓的生平、思想、文才和交游,都提供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89.
真正意义上的遗民,即以王朝认同为理由决定不仕的人,而不是一般的隐逸之士。遗民作为符号,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对应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内涵。一般的改朝换代只是朝廷变姓易主,衣冠礼乐还是照旧,从士大夫到普通民众的生活,感觉不到多大变化。而像赵宋亡于蒙元,朱明为满清取代,异族入主中原,情况就不同了。是文明、文化之亡,也就是顾炎武所谓的“亡天下”,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由此面临存亡的危机。本文以明清易代之际为例,从遗民与文化守护之责、清初士大夫群体的分化、贰臣所处的舆论环境三方面,分析身处其间的士大夫所做出的生存策略或文化认同的抉择。  相似文献   
90.
去年四月,日本东京的东方书店出版了稻叶昭二先生的大著《郁达夫——他的青春与诗》,列入该书店的“东方选著”之一。这本二百多页的著作,内容可以说是较丰富的。就其范围来说,正如书名所提示的,它研究的是郁达夫的青春与诗。换言之,就是郁达夫从十八岁到二十八岁这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