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1.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这条必由之路决不是平坦而笔直的。要顺畅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就不能不正视高投入低产出、重硬件轻软件、穿新鞋走老路、成孤岛难统一和多引进少培训等问题,进而寻找到最优化的经费投入方案和应用模式,推行软硬件并重、建设与应用并重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构建在信息化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制定资源共享的配套政策并建立相应的协作机制,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唯其如此,我国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才大有希望。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形式多样.本文利用中国城镇家庭调查数据,基于回归、分解和倾向值匹配等方法展开实证分析,考察在不同雇佣合约下工人收入的影响因素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进一步区分不同雇佣类型工人的收入差距是市场有效性的反应还是市场分割带来的租金.回归结果表明,雇佣合约期限与收入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不同雇佣合约关系下的工人收入决定机制存在差异.进一步的分解发现,在均值和不同分位数上分割效应对收入差距的解释程度始终高于禀赋效应,即不同雇佣合约类型之间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本文还采用分层倾向值匹配去除可观测的样本选择偏差,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不同雇佣合约之间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的收入差距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动态选择:外出、回流还是再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数据(RUMIC),探讨了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动态选择及其决定因素。文章假定农民工外出就业依次经历外出、回流与再迁移3个次序决策,采用极大模拟似然一两步序列选择Probit模型来纠正选择性偏差并进行估计,我们最终发现:常年在外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工迁移的主要模式,而回流是暂时性的,大部分回流农民工会选择再迁移,留乡发展的概率并不高;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劳动力禀赋等对外出和回流决策均有显著影响,不过土地资源禀赋仅影响劳动力的外出决策;外出务工特征如外出持续时间等对回流和再迁移有显著影响,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高,再迁移的可能也越高,而失败的回流者再迁移的可能更低。 相似文献
14.
15.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工资收入差距问题,其中个人特征、户籍制度与企业特征对工资收入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个人特征中,教育的影响最为重要,性别的影响也较大。户籍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总体较弱,非农户口的影响不大,拥有外地户口反而比本地户口能获得更高的工资。在企业特征中,地区因素、企业规模、企业所有制对工资收入差距都有较大影响,而行业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则较弱。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文本阅读,在文本阅读中学习语言,在文本阅读中感受语言的力量,在文本阅读中思考世界和人生,才能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成本──收益分析:探视道德行为的新视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源于经济学且功利色彩十分浓厚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前提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道德本身也是一种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而且道德行为除了利他性以外,也具有自利性、经济性和计算性,在内在特征上与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内在要求相一致,因此,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研究道德行为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可以揭示道德行为的特点与规律,为研究道德行为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供销社经济效益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调控的冲击,也有微观失误创成的结果,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要寻求提高供销社经济效益的途径,也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多方面进行探讨。一、正确认识供销社的地位和作用,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供销社经过十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一种特有的经济组织形式,它代表着社员、集体和国家整体利益。一方面,活跃农村商品流通,极大限度地保护农村利益,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服务,另一方面,担负着部分重要农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我们的研究表明年龄与健康呈非线性关系,大约30岁以前为正向关系,30岁以后健康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而且呈加速趋势。女性的健康比男性差。婚姻状况对健康的影响为正,但对女性的影响更明显。相对于住在村庄的农村居民,城郊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更差。与国际上对发达国家的研究不一致,我们发现在我国体形偏胖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但偏瘦对健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对女性,这符合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广大农村人口还比较贫困的实际情况。教育对健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家庭越大,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越好。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家庭中大家庭能共享更多资源、分担更多风险的情况。个人收入对健康的影响统计上显著,但经济上不显著。是否有医疗保险对健康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不同城市受机器人影响前的行业结构差异,结合各行业在应用机器人上技术可行性的不同,联合使用城市层面与个体微观数据,考察了机器人对当地劳动者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2009—2017年间机器人对就业总体呈促进作用,但机器人的替代效应随技术进步逐年增强,2013年后机器人已对劳动者呈现净替代效应;在此期间,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呈现逐渐增强的替代趋势,但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则存在显著的拉动作用;机器人对不同劳动者群体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男性和低学历劳动者承受了更大的就业冲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