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1.人学研究的立足点何在?人学研究必须立足于当代人类发展。这一点是由人学研究的特点——研究对象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总体性、过程性和超越性——所决定的。 人首先是一种总体性的存在。所谓总体性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人的存在的整体性,人是不可分解的。当人们被简单地分解后,人又在哪里呢?没有精神活动的肉体存在是物而不是人,没有肉体做基础的精神活动是神也不是人。人是不可独存的。具体的人都是  相似文献   
12.
13.
从近代到现代,哲学主题已由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转化为人与自身活动及其成果——文化的关系问题。哲学的主题转移,实质上是自我意识的转变。从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转移到注重人与文化的关系,实质上是从人怎样看待外部世界提升到人怎样看待自己,从追求片面征服世界转向追求征服世界和控制自我的协调,这就是当代需要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现代性究竟应如何定义? 人在现代性中应处于怎样的位置? 如何看待人与现代性的关系? 这些问题一直为我们所关注, 为此, 我们将连续两期刊发“人与现代性”的笔谈, 在哲学视野中探讨人与现代性问题, 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全球协同、双重跨越、加速倍增、结构换型这四大发展趋势正迅速、广泛、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面貌,同时,也蕴育着新的社会问题,即环境压力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社会流动问题、社会分配问题、文化匮乏问题、代际冲突问题、心理不适应问题等等。解决上述问题的理论前提,是建立合理的社会发展理论和意识,以从宏观上获得对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及问题全面而准确地把握。  相似文献   
16.
振兴东北与振兴东北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千年东北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和转折点,也是东北人又一次新的伟大创业。这次创业的实质,是东北及吉林省从传统工业社会向新型工业社会的深刻变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建设新型工业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第二次创业,就需要一种新的创业精神。打造新的创业精神,必须改变传统的地域文化。东北社会结构的变迁史,是一个以辽河流域为农耕社会桥头堡,逐步向北扩张的过程。解读东北地区社会结构的特点,应从农耕、渔猎、游牧文化融合入手。东北正经历传统的农业社会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的阵痛。两次“东北现象”已表现出东北社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矛盾。为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必须对东北社会的单位本位、人际关系非规范性互助与社会流动的保守趋向加以认真、彻底的改造,代之以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契约关系本位、科层化法制化的规范性人际互动关系,以及开放性和流动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克服间歇性发展的历史局限,代之以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机制。因此,我们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传统的地域文化,追寻适应持续性发展需要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因而带来了中国社会面临的三个大的文化矛盾:来自市场经济的文化冲击;普遍的文化不适应;评价系统的不确定性。这种文化模式的震荡和冲击,导致了人文精神的追寻及文化建构的潮流。文化模式的转折,归根到底是人格模式的转折。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模式经历了由泛道德化、泛政治化到泛经济化人格的转变。泛经济化的人格模式不应成为今后中国的文化取向与人格取向。现代人应向前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初长洲:对我国哲学研究现状的反思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哲学研究工作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使人们从“凡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往未曾有过的日益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得哲学工作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做了许多引进和创新的工作。出版了相当数量颇有价值的著作(包括译著)。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这些都一定程度地为人们开阔视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发展理论看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任务,并将此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充分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发展研究到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树立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是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也是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刚刚结束的“两会”再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科学发展观进行阐述 ,希望引起学界的关注并展开新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