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5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刘颖  邵龙宝 《社科纵横》2010,(2):128-130
在东西方文化里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不同的人格价值取向。本文主要从人格境界理论的基本问题——道义与功利之间的超越与务实着手,经由对私德与公德,整体和谐与个性自由之间关系的分析,进而总结求真与向善都是一种美的伦理理想。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改革?我认为,从宏观角度应着眼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的提高;从微观上看,要从每个思想教育工作者自己的实际入手。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都要着眼于内容观念的更新;着眼于形式和方法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和古罗马留给西方现代人最有价值的遗产是民主与法律的理念和实践的经验和制度、机制的模式与架构,而中国古人给现代中国人留下的最有价值的遗产是五千年从未中断的人文精神、道德资源和生命智慧.其重大区别是中国的陈腐传统如封建思想以及所谓国民劣根性之类,易于认识却难以克服,而其优秀文化传统却难以认识和不易理解;西方中世纪黑暗的禁欲主义和现代性的负面因素则易于认识而难以克服,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如民主和法律等理念和制度虽然易于认识和理解,但在社会现实的操作层面却难以把握.本文梳理了中西方公民社会的历史嬗变并对其文化传统进行了纵横交错性地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学不是宗教,但儒学并非没有类似西方基督教的超越性,儒学的超越性不同于西方的外在超越,而是一种道德自觉的内在超越。这种超越不寄托于人格神上帝,对人自己创造的神没有敬畏感,但是对自然之天的共生共感、交互关系的宇宙即能体现人道的天是有敬畏之心的。儒学是一种人文宗教。儒家的王道政治建立在宗法制度和同姓不婚制度之上,对家族中的人自然要讲为政以德,儒家的王道政治在理想化的想象中塑造了三代之治。天治主义与民本主义的结合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根基。人人可以成为天子的民本思想较之基督教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似乎更为平等,这是后世民本主义之总根芽。本文论述了先秦儒学不是宗教胜似宗教,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以及以民为本和君权至上三个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伦理价值观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伦理文化和西方伦理文化无优劣之别,只有特质上的差异,用今天的眼光去衡量,它们各自的优长中同时隐含着缺失。中西方伦理文化虽无优劣之别,但在不同时代,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在中西方伦理价值体系中,精华与糟粕都是十分复杂的糅和在一起的。构建崭新的伦理价值观体系必须是从自身引发;必须要以时代精神为坐标;必须要善于向本民族的伦理文化所存有的疾患果敢地开刀;必须要在不丢弃、大力弘扬本民族的伦理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吸取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6.
从外部上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运行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紧密互动,如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儒家文化思想、古代社会的用人取士制度;家法族规的制度保障作为家教本身的内在特色也是其运行的动力因素。家庭功能的延续发展是现代家教运行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儒学的基本特征并非仅仅来自儒学经典,而是来自于它所处的时代对中国社会和国民心理结构的影响;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实际进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唯有现代新儒家始终落落寡合。近现代儒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由"得君行道"转向"移风易俗";二、由崇尚"夙夜在公"转向彰显"私我"和"独立自主"之人格;三、由注重"心性"的"内圣"之学转向讲求"民主""科学"的"外王"之功。其精华渗透在基本特征之中。儒学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对后现代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当下中国社会的精神重建。如果说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生存论转向,那么,儒学的复兴则应是生存论或人生哲学的现代转向。儒学生存论的建构应与社会结构的制度创新相结合,它们既有分别又是统一的,总之,应该在动态发展着的中西马互动的框架中展开。  相似文献   
18.
西方美学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以美论美的形式美和由人的欲望引发的对各种冲突导致的悲剧性的壮美的感悟,中国人认为"美"在人自身心灵的宁静即身与心的平衡和谐中,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刚柔相济的平衡中——美是符合"道"的行为或人,是君子、贤人和圣人的气象之美;西方人将美当做独立的认识对象,以科学理性思辨的认识方法去寻求美的逻辑及其本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的终极目的是为实现应然之善、成人之道。当下中国美学理论所要倡导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要确立起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做人之信仰,使得每一位中国人立志成为平凡、真实、快乐的人,同时又是有情趣、追求整个社会的人们都能获得幸福的人——把审美情趣的培养看作是由"自然人"上升到"自由人"的路径,培育一种令人的身心得以解放的自由之体验,培育一种"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的艺术品味。这也是创建中国美学新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家训造端久远,自五帝时代发端,《周易·家人卦》是上古家训最早的文献,周公首开了帝王家训与仕宦家训的先河,自西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形成发展期,明清为鼎盛期。古代家训从形式上可分为家规、家仪、家教、家书四个方面。从内容上看其深层主题都是在阐发中国文化儒释道的“道”、“仁”、“义”、“空”等核心范畴或概念。这些核心范畴或概念是古代家训的深层内蕴和哲学基础。历代家训的主要内容和精义都是从这些范畴概念生发开来,也是受训谕者即子孙们日常践履和体悟训谕的归宿点。对古代家训的创造性转化应从方法论上入手:要把握和理解“变与不变”之辩证法;辨明传统与当代的对立统一关系;打通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隔阂;由培养圣人、君子到培养当代公民;在中西融合中力求让古代家训“活”在当下,用以创新今天的家风、家教。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及其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龙宝 《社会科学》2001,(10):52-56
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策略中 ,强调中国的知识分子乃至全体公民应该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至关重要。一“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近年来在多篇文章和多次讲话中提出的一个理念。依我理解 ,这一理念的内涵是 :第一 ,费孝通先生正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看到了我们的生活本身已经进入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转型期。经济全球化绝不是单一的经济层面的全球化过程 ,它同时是一个文化全球化、政治意识形态也会产生强大的辐射力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人文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大接触、大交融的时代。第二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