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饿乡幻程”(1922年出版,出版时曾由作者友人改为“新俄国游记”)和“赤都心史”(1924年出版)是瞿秋白同志早期写的两部优秀的散文集,在五四初期的散文创作中,至今仍以它们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郭延礼 《文史哲》2007,(5):73-82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他的"新派诗"代表了诗界革命的实绩,历来评价较高。钱钟书先生对黄遵宪的"新派诗"颇有微词。钱先生的批评主要有三点:一是黄遵宪的"新派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二是黄遵宪的《番客篇》、《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不过是因袭了前人的作品;三是黄遵宪在诗中运用新名词"亦犹参军蛮语作诗,仍是用佛典梵语之结习而已"。这三点不仅关系到黄遵宪"新派诗"的评价,也涉及到对诗界革命派诗歌的认识。回到原典,重新解读黄诗,就会发现钱先生所提出的三点,似有不妥之处。公正地说,黄诗不仅开拓了诗域,而且传递了新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创新了语言,也改革了诗体。  相似文献   
13.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古典文学教研室于十月二十八日晚联合举行座談会討論“鬼戏”问题。参加的有講授宋元明清文学的教师、进修教师,研究宋元明清文学的研究生,以及其他关心戏曲的同志,共十五人。馮沅君教授作主持人。这次对“鬼戏”的討論是在目前学术界已經展开热烈爭辯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座談会首先接触  相似文献   
14.
黄世仲是近代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和文学家。他一 生写了长短十六部小说,又与其兄主办《中外小说林》(香港)等文学杂志,并在刊物上发 表了许多理论文章。他对小说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小说文体的特点、古典小说的继 承与批判、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作了系统的论述,有自己的理论特色。黄世仲提出小说创作 要为当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是正确的;他主张继承古典小说的 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重视学习其艺术经验,并提出正确区分古代言情小说中淫书与艳情的标 准,指出古代小说中鬼神迷信的危害,对推动当时的小说创作具有针贬性、指导性和实践意 义,在近代小说理论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事业而殉难的六君子中,谭嗣同是牺牲得最壮烈的一位。他为了救亡图存,贡献了自已的生命。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伟大的、光辉的人格永远为后人景仰。不仅如此,他留下的二百余首记录着他不朽业绩和战斗心声的诗章,也将永远被后人传涌,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枝色彩绚丽的奇葩。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他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继洵官湖北巡抚。母亲徐五缘,“性惠而肃”,管教甚严。她生活俭朴勤劳,“衣裙俭陋,补绽重复”、“纺车轧轧,夜彻于外”,这对嗣同一生“绝无嗜好”、从未“吸过烟、打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光辉总结,又是现代文学的胚胎、摇篮和先声,它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80年全部文学创作表明:近代文学是作家在空前的民族灾难面前,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下经过痛苦反思之后所形成的觉醒的、蜕变的、开放型的文学。尽管这种蜕变中的文学还未能登上文  相似文献   
17.
一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个风云多变、民族灾难空前深重的时代,也是一个呼唤风雷、变革求新的时代.八十年的历史固然有中华民族耻辱的纪录,但更引人注目的还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气魄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作为时代艺术反映的中国近代文学,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多灾多难而又充满生机的这段历史进程.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读者看到了清王朝的腐败颟顸的面影,帝国主义残暴贪婪的本性,以及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和艰苦探索的战斗风貌;在  相似文献   
18.
《中外小说林》是近代著名小说家黄世仲兄弟辛亥革命前在广州———香港创刊的一份文学杂志 ,它包括其前身《粤东小说林》(1 90 6 )、《中外小说林》(1 90 7)和《绘图中外小说林》(1 90 8)。该杂志刊登文学理论、小说、通俗文学和翻译小说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革命倾向 ,它比内地曾朴等人创办的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的《小说林》还要早一年。由于《中外小说林》主要是在香港出版 ,内地馆藏甚少 ,且不是全部 ,因此该杂志长期未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就《中外小说林》的沿革、内容作了准确的介绍和评论 ,对版面格局三大块 ,即小说理论、小说著译 (包括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 )和俗文学的主要观点、思想意蕴、艺术成就及其意义作了钩玄提要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关于金和诗的评价,解放前就存在着分歧,誉之者赞为“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毁之者则视为“金亚匏之诗,本无足称,特能集前人之病弊,以成其丑怪,而益以谬戾乖张之气,其诗乃臭秽不可响尔。”贬得简直一钱不值。解放后,由于金和曾反对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他的诗也就成了禁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马群同志发表了《略论金和的讽刺诗及其  相似文献   
20.
近代外国文学译介中的民族情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延礼 《文史哲》2002,1(2):98-102
中国翻译活动起源很早,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应当溯源于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翻译则始于近代。在近代文学翻译活动中,民族情结是突出的一点,内容上的关注民族精神、形式上的本土化选择是其主要两个侧面。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不仅制约着翻译主体的文本选择,而且它也强化了翻译文本中主体文化的渗透力度。这是20世纪第一个20年外国文学译介中凸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