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巴尔干是一个众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它们有着迥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在欧洲分裂的影响下,巴尔干也明显地一分为二:西欧文化区和东欧文化区。斯拉夫人的南下和土耳其人的入侵加深了半岛上的矛盾。巴尔干国家都力求取得在本地区的霸权,彼此间争斗不休。为控制这一战略要地,欧洲诸强也在那里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不断进行斗争。所以巴尔干的局势一直动荡不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它的历史也充满悲剧,最近的科索沃危机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不少人在谈论所谓“史学危机”,在报刊上撰文者有之,在会上大声疾呼者亦有之,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我国的史学研究已经进入了一条死胡同。情况果真如此吗?我看是很值得商榷的。 “史学危机”论涉及的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问题经常吸引苏、美、英三大国的注意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英国曾要求苏联立即参加远东战争 ,美国政府则希望 ,依靠苏联的帮助大大减轻自身在对日战争中的负担和损失。经过德黑兰、雅尔塔会议上的长期讨论 ,三大国首脑最终就苏联参加对日战争问题达成了协议。苏联于 1 945年 8月对日宣战 ,并在战后扩大了它在远东的影响。二战结束至今已 55年 ,然而苏日两国有关千岛群岛的领土争论却遗留至今 ,并成为俄日两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土耳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宣布“中立”的土耳其政府却长期和轴心国保持密切的关系,后在同盟国压力下迟至1945年2月始向德日宣战。土耳其的这一立场不仅使美英大为恼火,也使苏联有机可乘。苏在1945年春提出修改蒙特勒公约和调整两国边界的要求,遭到土耳其的断然拒绝,导致苏立关系的急剧恶化。本文使用大量资料不仅对这一复杂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而且还有助于读者了解冷战爆发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宏观角度,对欧洲均势和世界稳定的关系作了规律性的探讨:欧洲局势演变之主线是,某种均势的建立→均势的破坏→某种新均势的建立,如此循环不已。一旦均势遭破坏,局势就随之而动荡起来,直至某种新均势的建立。作者通过对欧洲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对这一规律作了深刻而有力的论证。  相似文献   
16.
当西欧农民运动早已沉寂,农村居民对城市工人的起义和革命迷惑不解时,俄国农民反对沙皇制度和反对剥削的斗争却此伏彼起,从未间断,并且始终是工人阶级忠实的同盟军。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国农民始终未成为土地的主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产阶级本有机会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即解决土地问题,使俄国走上健康的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它仰承沙皇政府鼻息,依附外国资本,不敢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所以,到20世纪初,俄国农村中土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党提出了“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谋求相互了解和合作”的方针,愿意在共同点或相似点上同包括工党在内的所有国家的社会党进行接触和对话。中国共产党对工党和社会党确立了一个既现实又科学的态度:“尽管这些党一般都不赞成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也有各自的解释,但是我们认为,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归根结底,应当由各国人民自己来选择,这方面的分歧和差异不应当成为谋求相互了解和在广泛的领域里进行合作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学术界对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开始了重新审视和评价。不少学者对…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巴尔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成立的民族国家组成巴尔干同盟,它们在1912年和1913年相继打了两场战争,最初反对土耳其,后来又相互争斗。两场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成为一个强国,而保加利亚则在领土和人口上都蒙受重大损失。一战期间,巴尔干分成两个阵营:塞尔维亚在三国协约一方作战,而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则与中央列强结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巴尔干产生很大影响。战争结束后,巴尔干依然是一个分裂和保守的半岛。  相似文献   
19.
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和“彻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近代史的研究中有一种习惯的说法,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保守”的,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则是“彻底”的。衡量“保守”和“彻底”的标准,当然应该看这两个革命摧毁封建主义的程度,也就是说要看它们究竟对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仔细研究一下,那末就可以看到,在“保守”的英国革命之后,英国获得了政治上的稳定,经济上的迅速发展,一度曾有“世界工场”之称。而在“彻底”的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在政治上长期动荡不安,经济上则始终落在英国的后面,最后被后起的美国和德国超过,屈居世界第四位。由此看来,对这两次革命完全有必要重新作一番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