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在今日“历史研究”一统江山的时代,可增加“历史记录”。为了防止“历史记录”理解出偏差,又找到了“历史回顾”。为了说清楚历史记录与历史研究之分,提炼出了“历史文本初生产与再生产”一对概念。历史记录与历史编纂,是传统中国史学的主流分法。前代史领域只有历史研究,而当代史领域会有历史记录与历史研究两类。“历史记录”是“无中生有”的历史文本初生产活动,是一种文本建构机制。历史记录是增量研究,历史研究是存量研究,是“有中更优”。提升历史记录的位置,凸显“历史记录”的重要性,可以丰富历史学活动的想象空间,实现当代中国历史学工作重点的转移,实现人才培养重心的转移。加强历史记录研究最好的办法是建设一个历史记录学科,然后采取相应的有效步骤与技术。  相似文献   
22.
明朝没有起居注制度,只能临时征集资料修纂实录.明实录编纂所用资料,主要向中央各部与地方征集.地方资料的采集前后有所变化.前期,朝廷直接选派办事进士下各省征集资料;隆庆以后,改由各地提学负责史料征集.地方征集史料一般要设立史料采集机构,严谨者会订立一些采集凡例.万历以后,由于建立了起居注与六科章奏制度,出现了邸报,实录编纂以朝廷积累的史料为主,对征集地方史料的依赖性有所下降.实录实际是帝王编年史,所以政府活动史色彩更为明显,人物的入传是得到政府认可的"忠孝节义"人物,翰林诸官在实录记栽中占了优势.实录记载视野的局限性,正是政府史与民间史、国家史与社会史视野不同之处.嘉靖之前,实录只在皇宫内小范围流传.从嘉靖开始,明实录有所传抄,向外传播.晚明实录的向外传播,促进了当代史纂修的发展.  相似文献   
23.
钱茂伟 《学术月刊》2012,(1):127-131,135
乔治忠认为,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具有不同的构成层次,界定其学术任务和研究内容,展现学科性质的板块式逻辑结构,明晰学术研究的切入点,是独立学科地位能够成立的基础;探研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主导线索,划分中国史学的发展阶段,是在深入研究条件下的整体性把握。罗炳良认为,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体系渐臻成熟,中国史学史研究也应当拓宽学术领域,促进史学史的内涵和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加强史学思潮和史学批评范畴两个领域的研究。钱茂伟认为,需要用新的视角来研究史学史,一是用史学范型观照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二是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观照史学的发展历程;特别要重视研究民间史学,注重小历史的书写研究。朱政惠认为,中国史学史研究要放到国际中国史学史、东西方史学研究和交流的大环境中考察,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和横向的比较中探寻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4.
25.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体现邵廷采历史叙事成绩的《西南纪事》《东南纪事》两书的成书时间与流传、体裁与内容、历史地位等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6.
明代史学,前期虽然比较微弱,但嘉隆以后的史学,尤其是私史的撰写,却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朱国祯的《史概》是其中一部在体例上有所创新,且史料价值亦比较高的明史著作。但几百年以来,《史概》一书却一直以善本书籍,沉睡于各大图书馆内,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这是很遗憾的。为此,本文着重谈以下三个问题,即朱国祯的生平与著作、《史概》成书过程与背景、《史概》之体例。1 朱国祯,字文宁,号平涵,又号虬庵居士,明乌程(今浙江吴兴南)南浔镇人。生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卒于崇祯五年(1623),先世为陕西泾阳人,北宋末以从征方腊,始徙居南浔。朱家并不富裕,祖父朱经时,尚“且贾且耕,困于赋役”;父亲朱守愚时,家财略有所增,有田一百六十四亩,因而朱国祯常以“农家子”自居。朱国祯的父亲和叔叔都是老秀才,因而,尽管朱国祯襁褓中时便多病,仍“遍择名师教之”。遗憾的是少年时代的朱国祯并不喜欢读枯燥乏味的举子书籍。史称六岁至九岁,《中庸》和《论语》只学了一半,《春秋》亦仅强记而已。因而,十二岁应童子试,落选。但朱氏对史书却有特殊的爱好。  相似文献   
27.
元朝宁波著名的王氏家族,经历了王应麟、王昌世的隐居生活,王宁孙的欲出而止,王厚孙的入世尝试的转型。王应麟祖孙三代的历史,正好是一部元代宁波士人历史。通过他们三代行迹的考察,可以一窥当时南方士人与政府间的由排斥而逐步合作的历程。  相似文献   
28.
李贽研究,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课题,有关论文、论著相当多。本文是从以下三个视角来重新认识李贽的:一是明中后叶的义理史学批判潮,二是历史重构理论,三是市民史学。一、李贽对义理史学方方面面的批判李贽(1527-1602年)编《藏书》,无疑是一种"旧题新做"活动,即材料是旧的,但转换了视角,对旧材料做出了新的诠释,得出了新的结论。用他的话说,是作史,而不是述史。"夫所谓作者,谓其兴于有感而志不容已,或情有所激而词不可缓之谓也"。①《藏书》是一部和"旧时公案"风格完全不同的中国历史重构之作。所谓"旧时公案",不是指…  相似文献   
29.
在一个政府力量十分强势的时代,一个家族的发达与否,取决于与政府是否合作。在汉人当政的宋朝,杨氏乐与朝廷合作,出了一些官员。到了蒙古人统治时期,则坚决不出仕,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气节思想。不乐出仕习惯影响的结果,让这个家族在元代没有政治人物。进入汉人重新掌权的明朝,因打击豪右政策而受到牵连。虽然有人想走科举之路,但准备不足,成功率低。直到明中叶才有突破,一门出了两个尚书、两个侍郎。此后百年左右,杨氏成为宁波科举大家族。正德以后,偶有人中举,固然有杨氏后裔退化因素,也与宁波科举教育不受重视的大环境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0.
论明中叶当代史研撰的勃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观有明一代的史学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洪武至正德间一个半多世纪中,当代史研撰领域显得十分苍白,这一时期个人撰次的有关本朝事迹的史籍,依其体裁,大致可厘为三类,一为载事类始末的杂史,二为记朝野掌故闻见的笔记,三为述名臣言行的传记集。这些载籍,“见闻或失之疏,体裁或失之偏,纪载或失之路”,再创作成分少,体例上也不够成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史著。而到了嘉靖时代,尤其是嘉靖中叶以后,史坛则出现了一股人各操觚,撰修当代史的热潮。以后,此风就一发而不可收。有明中叶,史坛为何会出现这一热潮?它又有哪些特点?这是令后人十分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