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如果把生殉、杀殉称为肉体殉葬的话,那么,千百年来在贞节观摧残下发生性格异化的女性无疑是精神殉葬。韩爱姐悲观厌世,甘愿自绝于命,恪守贞节实际上是其人生幻灭心态的一种非本质的表现形式。林太太同样是精神殉葬者,她不甘心在孤寂中结束一生,要有限度地满足情欲,于是被戴上了一顶“淫妇”的帽子。  相似文献   
12.
心理与身体的双重缺陷,导致太监的心理的严重变态。他们一旦得到机会就要求补偿、攫取、肥己,这些都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补偿规律”在起作用。太监在心理上总是设法为失去的一切寻求补偿,不光是弄权贪钱,干预朝政,尤其是要为丧失掉的性功能寻找一种代偿式的强刺激。李瓶儿就是一个把持在太监手中的性奴隶,因摧残过度而患上了致命的血崩病。  相似文献   
13.
陈家桢 《学术交流》2003,(1):115-118
因“难奈凄凉”而丧志失节 ,不得不摇尾乞怜 ,谄媚求生 ,这便是应伯爵的人生轨迹。应伯爵习惯于以帮闲的方式活着 ,却很难说是心甘情愿的 ,表面的媚笑与内心的苦楚交织在一起。他是一个集古今帮闲所有恶德于一身的形象 ,具有深刻的社会认识意义和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理"对"情"的窒息与扼杀--兼谈《金瓶梅》中的贞节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家桢 《学术交流》2001,1(6):139-142
贞节观的强化似乎源于程朱理学的提倡,实际上是出自统治者控制社会的需要,而宗教观念的震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贞节的过分看重,致使古代中国男人往往为一种相反而带有破坏性的情感所支配.受贞节观钳制的女人一般向着两个截然相反的轨迹发展,一是纵欲,二是守贞.前者表现为对性自由的病态追求,后者表现为性领域里的自我制裁.  相似文献   
15.
潘金莲在被剥夺了人身自由、意志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处境中,渐渐形成了刻意追求声色情欲满足的畸形性格,变成了那个社会中一件小小的装饰品,作用是供有钱有势的男人观赏、把玩和消遣.男权社会早在潘金莲选择之前就做出了选择,她的"选择"不过是被选择,现实不会为她安排别样的生活与"幸福".人性觉醒的社会思潮与僵死落后的规范文化极不和谐,从而造成了潘金莲的畸形性格.  相似文献   
16.
一原始社会里人们放牧牲畜时,就开始制作鞭子抽打动物。后来移到人与人之间,用于对犯罪者实施惩罚。相对其他刑罚来说,鞭打是一种较轻的刑罚,因为遭受鞭打刑罚的人一般只伤皮肉,较少伤及筋骨。早在传说中的五帝时代,鞭打就是刑的一种。《尚书·舜典》云:“鞭作宫刑。”前人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以鞭治官事之刑”。即鞭子是执政者权力的象征,是统治民众的工具,正像放牧者手中的鞭子一样。由于男子一般处在家长地位,因而鞭子便成了男权的象征。在某些国家,丈夫过去甚至现在都有权鞭打他的妻子和孩子,如果他认为需要惩罚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