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体系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占有相当显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史学世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所有有关孟德斯鸠政治思想的文章和著作中,一味强调其比较保守的君主立宪政体的主张,认为他主张共和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学四派理论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美学中的客观派、主客统一派、客观社会派、主观派由于选择了不同的理论视角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立足点,从而造成了相互间的对立,而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心理以及学术本身等方面的原因,几乎使每派在坚持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展开分析推理,评判取舍的同时,都不得不作出某种让步,由此又造成了各派体系内部的矛盾性。而对造成外部对立和內部矛盾的逻辑根源的缺乏自觉,曾导致了大量激烈而无谓的商讨,并极大地限制着当代美学争鸣学术水平的提高。文章认为对当代美学四派理论视角的考察对建立新的美学体系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荀子的礼法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荀子在阐发礼的起源时,注意到了礼所包含的相应于法的规范功能,从而异于孔盂对其道德教化功能、对其与血缘关系相联的那样一种脉脉温情的强调。他认为礼的社会功能涵盖了人生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荣辱》)所以“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议兵》)。这种意义上的礼与法密不可分。荀子称礼义为“治之始”(《王制》),而法为“治之端”(《君道》),“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道》),这些强调的都是礼与法的一致性,他并由此提出了“礼法”的范畴:“故学也者,礼法也”(《修身》),“礼法之大分也”,“礼法之枢要也。”(《王霸》)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正式登上人类社会历史舞台已整整七十年。在七十年里,社会主义国家围绕市场经济进行了极其艰难曲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对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演进历程作一考察和评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萌芽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创建后,便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全新的重大问题。列宁在短暂的经济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思想向商品经济思想的巨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始萌芽。1.社会主义经济蓝图的理论描绘。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正是183…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三个形貌各异的弃儿,这是一个痛苦悠远的精灵。这里,我们试图将曹雪芹的贾宝玉、鲁迅的狂人和徐星《无主题变奏》中那位吊儿郎当的“他”这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精神气质、不同现实遭际,不管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成就都存在巨大差距的文学形象摆在同一历史发展线索上,以展开于个性解放思潮在中国的悲剧式命运的思考。个性问题的凸起,在欧洲是基于自由交换性质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于发现外部世界之外,由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而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这个时期首先给了个性以最高度的发展,其次并引导个人以一切形式和在一切条件不对自己做最热诚的和最彻底的研究”。同样,随着具有准资本主义性质的市民经济的萌芽与发展,明中叶在中国也开始出现追求个性解放的浪漫思潮。满族入关后,他依然在各种或隐或显的角落寂寞地徘徊。可由于经济前提的脆弱、零碎,区别于欧陆文化圈内的咄咄逼人,其在东方的情貌往往显得阴郁感伤,无力提出积极改造社会的前景方案。一般最后都被消融于传统社会消极思想中而成为传统腐烂的悲剧性殉葬,难以使人感到作为旧世纪丧钟敲响的沉着有力和作为新世纪曙光的激越亢奋,这宿命船的阴影甚至一  相似文献   
16.
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孙芳,韩德民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寻找和确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前提。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邓小平同志根据实践发展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认识不断深化,并最终提出科学界定的...  相似文献   
17.
说“名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所谓“名”,从根本上说 ,乃是对基于分工的人文秩序的确认与描述。不同的“名”相应于不同的权利与义务 ,这即所谓“分”。只有获得一定的“名”,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这既是社会的现实 ,也是保障文化秩序的稳定性的必要条件。基于这样的思路 ,儒家反对道家的无名观念 ,强调“正名”,让社会成员以与自己身份地位相称的方式立言行事 ,所谓“名不正 ,则言不顺”(《论语·子路》)。荀子就此论证道 :“异形离心交喻 ,异物名实玄纽 ,贵贱不明 ,同异不别。如是 ,则志必有不喻之患 ,而事必有困废之祸。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 ,上以明贵贱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