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本文选取明清时期两种不同倾向的诗学理论, 即偏重于“法度”形式的诗学和偏重于“性灵”独抒的诗学作为考察对象, 旨在通过对比研究, 分析两种诗学思潮所由出发的不同理论视角、不同的理论贡献和局限, 在历史的反思中探讨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2.
从本质上来说 ,文学创作是一种民间化的行为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创作主体的民间定位 ,创作意识的民间流露 ,以及审美情趣的民间认同。这是文学的突出表征 ,既主导着文学的发展 ,也主导着文学的走向。认清这一点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 ,分析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3.
水浒英雄之义举,明显地表现出残忍好杀之特点,在其侠义的背后,指向的是爱的缺失。究其原因,乃源于儒家以己为中心的有限度的推爱。而儒家“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将这种有限的仁爱推向极致的同时,最终导致了仁爱背后爱的彻底失落。一部《水浒传》,在展示英雄侠义之举的同时,也穷形尽相地逗引出其与儒家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昭示出中国文化之复杂多样性,这正是《水浒传》独特的认识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24.
“幽深孤峭”说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四百年来,人们对以钟惺、谭元春为领袖的竟陵流派的诗文理论和创作,咎誉不一。自本世纪始,很多研究者重新关注竟陵派,尤其是从80年代始,一反传统的责难和攻讦,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考辨工作,颇能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但在对竟陵派“幽深孤峭”美学思想的讨论上,似不脱“幽深孤峭”只是一家的樊篱,或视其为一种创作风格,或视其为一种诗歌境界,虽一反传统的诋毁之言,仍未跳出传统的视野。诚然,钟、谭“幽深孤峭”的理论确实在诗风、诗境上有所表现,但如果执持一隅,很难遍照其作品,也很难理解“幽深孤峭”的全部理论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  相似文献   
25.
李渔认为小说与诗文不同,诗文是做给读书人看的,所以贵典雅,小说是做给读书人是不读书人同看的,所以贵浅显。由此出发,李渔的小说创作始终体现出为大众的艺术特色,往往具有情节奇特、结构单纯、语言通俗生动而富有情趣等特点,鲜明地体现出民间化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6.
韩玺吾 《云梦学刊》2006,27(5):89-91
源出于东汉末年的清议,一变而为魏晋之清谈,再经由唐末小品文的发展,到明清之际风行一时。清言之作,大抵篇幅短小,取材广泛,语言通脱,但在貌似平和的字面下,仍隐藏着不平与讽刺,攻击和破坏,包蕴着乱世文人的满腔无可奈何。可以这样说,清言是清流面对浊世的最后一声呐喊。  相似文献   
27.
中国传统文化受先秦原始儒、道的影响,其思维方式既有着形而上的思辨特征,同时也保持了诗性的特征;而这种思维方式绵延于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中,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古典诗词创作时的运思方式,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整体观照、生命意识、物我同一.  相似文献   
28.
荆州烙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州烙画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烙画的传承面临着多种阻碍:烙画艺人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烙画艺术的社会影响力不足,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够,市场经济的冲击等。只有取消对传承对象、地域的限制,不断创新工艺,进行合理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强化主体保护意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烙画艺术。  相似文献   
29.
高等院校古典诗词的教授,应在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的基础上,将古典诗词还原于生活化的情境中,着眼于古典诗词所传达的人生经验与当下现实生活的连接,将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内化于切身的现实体验中,进而从古典诗词创作角度去具体实践。体验与践行,不仅符合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更有助于真切认知古典诗词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0.
楚人以水为邻、傍水而居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楚文化的走向。老庄阴柔为上、率真任性、归复自然的辩证与圆通,荆楚文学的柔性品格、繁富绮丽与浪漫飘逸,楚艺术的想象丰富、色彩富丽与谲怪莫测,楚人性格的坚忍不拔、威猛狡黠、狂放不羁,均因水而得。因此,水性思维得以成为横贯楚文化诸般特色之上的主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