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洋务派大官僚。对张之洞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已有不少论著谈及,但对张之洞早期治学观的探讨性著述则不多见,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探讨。 1873年,时年36岁的张之洞任四川学政。1875年春天,在整顿川省科举积弊之后,创建了尊经书院,于公务之暇常到书院讲学。在教学实践中,深感“蜀中人士聪敏,解悟向善,好胜不膠已见,易于鼓动,远胜他省。”如能引伸触长,异日必有可观。为此,写了《輶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在鸦片战争后逐渐酝酿形成的,它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先河。在近代学制建立的过程中,洋务派大官僚张之洞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清代台湾"敬惜字纸"习俗的一些相关内容,认为这一习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植根于中华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将海峡两岸共有的这一习俗联系起来考察,有助于拓宽研究视野,赋于其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一部切合我国国情,反映全国人民意愿的重要法规。它的问世,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加速四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评介外国义务教育法规,谈谈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以睁开眼睛看世界而闻名。其对外部世界的探求,客观上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风尚,促进了西学的进一步东渐,对鸦片战争以后社会的逐步变革也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林则徐十分重视向熟悉外部世界的人士请教。到广州后不久,即在其幕下延揽了一批熟悉世界情势的人才。他们中有下级官吏、归国华侨、教会学校的学生,甚至还有在外国饭馆里工作过的厨师以及在外国人开办的医局里工作过的中国人。这些人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向来受到鄙视,但林则徐却以礼相待,通过他们了解夷情,以达到尽收外国之…  相似文献   
16.
黄新宪 《东南学术》2004,(4):143-148
日据时期的台湾籍民教育,是日据当局为福建、广东等地的台湾籍民举办的教育,是一种旨在使第二代籍民成为忠君爱国之日本臣民的教育,是日本在台湾实施殖民地教育的延伸.但是,这一目的最终并未达到.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所谓义  相似文献   
18.
明代大学主要指的是国子监。国子监是在总结和吸取历代大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在明代学制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学制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以便为发展现代高等教育服务,为办好社会主义的大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黄新宪众所周知,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没有进人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更没有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一个以学习和仿效百方为手段...  相似文献   
20.
进步知识妇女群体的崛起,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从萌芽到勃兴乃至持续发展,经历了一段相应的历史时期,与之相联系的因素很多,但就当时的客观社会现实而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所促成.首先,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近代意义的女子学校教育在我国的上海等地开始出现,在不长的时间内在全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07年,据京师、直隶、奉天等十九省的统计,共有女子专门学堂428所,女学生15498人.此外,在全国各类学校中,还有女学生141000人.这一时期,另有一定数量的女子在留日热潮的推动下,联袂东渡,前往日本留学,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