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45篇
  免费   493篇
  国内免费   175篇
管理学   648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191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257篇
丛书文集   1699篇
理论方法论   578篇
综合类   11334篇
社会学   246篇
统计学   25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98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218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395篇
  2014年   531篇
  2013年   723篇
  2012年   812篇
  2011年   983篇
  2010年   1034篇
  2009年   1124篇
  2008年   1166篇
  2007年   1150篇
  2006年   1136篇
  2005年   1103篇
  2004年   835篇
  2003年   678篇
  2002年   792篇
  2001年   620篇
  2000年   340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4 毫秒
941.
Impulse buying (IB) is one of the most fragmented concepts in the marketing and consumer literature. This has resulted in some contradictory findings and a lack of an overarch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IB process and its outcomes.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ublished over the past 60 years, the authors synthesize various research perspectives into a comprehensive multidisciplinary framework of IB – linking antecedents, triggers, the buying act and post‐purchase outcomes. The paper makes four specific contributions relevant to both academic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First, i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IB as a process and outcome, by systematically reviewi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Second, it specifically recognizes and discusses the triggers of IB, by drawing on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buying process, intentions and motivations. Third, this is the first meta‐analysis review in the area. Finally, it considers the potential consequences of IB that lead to subsequent IB, and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lso addresses a problem of relevance to both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proposing further research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942.
新闻语体的句子应该比其他语体的句子短,这是由新闻的易读性决定的。但是目前的一些新闻语言研究中,统计出的句子比其他语体的句子还要长几倍。一些新闻语言研究中同时以单句和复句为单位。单句和复句在语法结构上不是同一层级的语言单位,同时作为计算单位,是违反逻辑的。语法系统中,小句是基本的句子,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新闻语言研究中也应以小句为计算单位。  相似文献   
943.
中西哲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复杂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对其进行全面的比较是非常困难的.20世纪的语言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语言工具论,把语言当做存在的建构性力量,因此,通过对西方语言哲学的代表之一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和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具有相似性的道家哲学思想进行深刻分析,可以为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认识维度。  相似文献   
944.
在语用是否必须恪守规范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对立观点。这两种观点都不无根据,因为事实上存在两类语言规范:可变规范和不可变规范。语码选择规范、语码组合规范接近于前者,语用原则规范接近于后者。区分可变与不可变规范有助于化解旷日持久、事倍功半的学术论争,同时有助于深化和拓展有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45.
张华在晋初诗风演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高踞晋初文坛宗主之地位,奖掖后进,倡导文学,打破了曹魏后期文学创作的枯寂,开启了太康文学繁盛的先河。张华以其温丽清省的诗学追求及创作实践,对于魏晋诗风的转型起了重要作用。张华柔顺文明的人格理想对于西晋士风及诗风的演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46.
在全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各地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新农村建设道路。国家级贫困县左权县结合当地实际,将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移民搬迁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东沟村作为其中一个整体搬迁的移民新村,通过移民搬迁、巩固发展、完善提升各个阶段的实践,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947.
民族精神是每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从建国初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从内容、载体、教育者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展完善,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不仅是有力回应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挑战,还是大力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以及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应在借鉴宝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继续发挥榜样的作用,始终坚持实践的锻炼,利用先进的网络手段,引导大学生自身修养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48.
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概念、优势、基本形式及其特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东华理工大学实行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做了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949.
相对于唐诗、宋词,明诗在文学史上意义颇为有限,但以文学生态的研究视野而言,有明一代虽未能为传统的诗歌文体营造出适宜的文学生态,以实现其时代理想.然二百七十余年的明诗历程中却饱含着丰富鲜活的人文生机,更记录着有明一代的士人心态、社会风尚、历史变迁及精神风尚.  相似文献   
950.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 important line of inquiry in contemporary criminal justice social work research: the collateral consequences of incarceration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t gives an insight into the impact of incarceration on families from an insider's perspective. An analysis of interviews with 10 partners and 10 children yielded three major themes concerning the impact of imprisonment: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imprisonment of a family member, the coping strategies used and views on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family ties.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will give practical guidance regarding what should be done, and how, to reduce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brought about by the absence (temporary or permanent) of the imprisoned on their families, including both their partners and vulnerable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