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46篇 |
免费 | 35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9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79篇 |
人才学 | 18篇 |
人口学 | 136篇 |
丛书文集 | 239篇 |
理论方法论 | 237篇 |
综合类 | 573篇 |
社会学 | 478篇 |
统计学 | 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167篇 |
2011年 | 125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105篇 |
2007年 | 92篇 |
2006年 | 102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81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71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47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38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29篇 |
1980年 | 28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9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6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戴登云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2):59-59
从过往的历史变迁之迹中寻找某种历史演进的启迪,是人类文明创生的一种必然选择。然而,由于百余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是如此的快速和剧烈,使得任何置身于特定历史时空中的人,在短时间内恐都难以获得某种超越性的认识,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彼也一是非,此也一是非”的论争。单说究竟何谓“现代”、何谓“中国”、何谓“学术”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由于立说的立场差异和持论的理据各别,就产生了无数的分歧。如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周年之际,让我们的反思超越种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发现某种至今尚未被“发现”的“历史真实”呢?戴登云教授的《究竟该如何反思“现代中国学术”?》一文试图作出新的努力。该文认为,当代学界对“五四”以来学术思想史的反思,之所以常常呈现为一种无效的反省,是因为受到了如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在思想视野的层面,无法在种种现成的思想视野(这些思想视野包括:“普遍/特殊”“全球/本土”“主流意识形态/多元文化”“文化守成/创造性转化”“体/用”“经验性的中西古今融通”“现代化”“现代性悖论”等等)之外,建构出一种新的思想史视野。二是在学术观念的层面,未能有效地化解“学术—思想”“科学—人文”“专家—通人”“学术—政治”“西化—自主性”“全球化—中国特色”“求是—致用”之间的双重性张力和“传统—现代”“现代—后现代”的连续与断裂。为此,我们必须建构出一种有关究竟何谓“学术”的自明性认知,并对之作出本源性的论证。具体而言,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术三分”观:“一种对象化的知识探求、一种自我存身于世的合法性论证、一种对本源之‘思''的遮蔽与解蔽”,并勾勒出了如下一种学术思想史视野:学术范式的变迁与转型,从表层看,即学术观念、学术方法和学术话语体系的转型;从深层看,则意味着世界观念的转变、历史观念的变迁、文化整合机制的变革和表意范式的新变。根据这些洞见,该文对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的演进历程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初步揭示了化解中西古今之争,并建构出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史视野的可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效应,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学革命居功至伟。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创了一种新的表意范式———现代白话文。这种新表意范式的精神动力和理论依据,即现实主义。为重新彰显现实主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李勇教授的《五四时期写实主义理论的开放性》一文,在百余年来中西方文论的“形式主义—现实主义”“内部研究—外部研究”的论争语境中,重新钩沉了五四时期新文学健将们所主张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理论谱系,再次重申了评价一种文学主张的基本标准,深入批判了形式主义的偏至。该文指出,尽管韦勒克认为现实主义文学是极为拙劣的美学,但是针对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以及文学史上出现过的任何其他文学流派,我们始终应该坚持的是,用历史主义的标准来评价它们,而不是用后来发展起来的审美趣味来评价其价值。历史地看,五四新文学时期的写实主义理论是在一种开放的语境中形成的,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构成了它的开放形态。它批判传统,打破了旧文学模式的封闭樊篱,使文学可以直接面对现实生活。它直接参与社会变革而不是在审美王国中自我陶醉。它应合社会思潮、参与思想论争,使文学产生震撼人心的社会效应,而不是在形式技巧的游戏中自生自灭。总之,一种文学如果无法介入历史和现实,无论如何,它是不可能成为一种推动历史变革的力量,从而获得自身的精神品质的。五四文学精神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她深刻地介入了现代中国的历史,担当了民族国家自我革新与复兴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至今仍未完成。 相似文献
52.
戴昌桥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3):47-53
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农民是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不可或缺的主体,农民的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反映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新时期农民的政治参与,呈现出参政意识差异大、制度化参与不均衡、参政动机多元化等特点。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效度都有待进一步拓展。从村民自治实践来看,增强物质基础、拓展制度供给、创新政治文化、构建社会组织是保障农民政治参与有效实现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53.
戴小江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83-84
为提高“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使邓小平理论进入学生头脑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54.
戴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2):59-63
汉初的时代转型,有着如下特质:在社会经济状况方面,经历了从“休养生息”到“争于奢侈”的过程;在政治局势上,由“诸侯割据”演化为“强干弱枝”政策的全面推行;在思想与学术方面,“黄老擅权”的状况转变为“儒术独尊”之势。《淮南子》之所以未受当政者的推崇,主要原因即在于未能合乎时代转型之需。 相似文献
55.
小农户在现代农业中的价值创取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关键环节。在现代农业中,无论是资源贡献型小农户还是生产经营型小农户,增强价值创造能力的内在逻辑均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使要素资源和组织资源在现代农业价值链中得到高效利用,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合作造饼”;在价值获取过程中,小农户获取价值的内在逻辑在于对其所提供的资源或产品的标准和定价权的掌控,小农户将在农业价值链中围绕这一权力展开争夺,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竞争分饼”。从小农户的角度而言,价值创造的关键点是优化要素资源与组织资源的配置过程和配置方式;价值获取的关键点是需要在现代农业中不断成长,提升在价值链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56.
57.
中国学术期刊的文化气象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术生态的生成变幻,是学术研究成果的显性标志.从文化建设的主体结构上看,学术期刊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整个中国学术期刊界的文化场;其二是某一类学术期刊(如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自然科学等)的文化流;其三是单一学术期刊的文化源.这三个不同层面分别承栽着文化建设的各自重任,同时又融合在一起共同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和学术繁荣作贡献.重塑学术期刊文化应该以““五品”(即品象、品牌、品位、品质和品德)作为基本标识,这对正本清源,促进编辑理性的回归,使学术期刊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学术生态中实现对不合理现实的超越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淮南子>所论的"因"主要有四重涵义其一,"因自然以理事"之随顺、利用义;其二,"因材质而用众"之凭借、因乘义;其三,"因民性制礼节"之根据、依托义;其四,"因风俗行教化"之承袭、发展义. 相似文献
59.
从地方志记载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城乡手工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品更大量地输入中国。洋货倾销,使中国原有的城乡手工业普遍受到冲击。这种冲击所造成的结果和影响是十分复杂的。以往一些论著所常用的“城乡手工业的没落和破产”这种表述,不足以较准确地揭示中国城乡手工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遭遇。本文主要根据各种地方志所载资料,选择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手 相似文献
60.
戴诗友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9-12
通过发行国债来为政府筹集建设资金和弥补财政赤字是当今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做法。我国于1981年开始重新起用国债,国债的使用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但近年来国债规模的急剧扩张相伴随的潜在财政风险问题今人担忧。本文从国债规模的主要衡量指标以及我国国债规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认为适度控制我国国债规模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必然选择,并提出适度拨制我国国债规模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