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23篇 |
免费 | 338篇 |
国内免费 | 22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23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144篇 |
人才学 | 1篇 |
人口学 | 138篇 |
丛书文集 | 1064篇 |
理论方法论 | 353篇 |
综合类 | 7968篇 |
社会学 | 114篇 |
统计学 | 1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67篇 |
2022年 | 135篇 |
2021年 | 210篇 |
2020年 | 133篇 |
2019年 | 99篇 |
2018年 | 128篇 |
2017年 | 155篇 |
2016年 | 161篇 |
2015年 | 267篇 |
2014年 | 433篇 |
2013年 | 509篇 |
2012年 | 571篇 |
2011年 | 706篇 |
2010年 | 696篇 |
2009年 | 810篇 |
2008年 | 790篇 |
2007年 | 850篇 |
2006年 | 836篇 |
2005年 | 688篇 |
2004年 | 531篇 |
2003年 | 437篇 |
2002年 | 533篇 |
2001年 | 417篇 |
2000年 | 246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大众化”思潮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是个一以贯之的潮流,虽然左翼文学界的文艺大众化是从批判“五四”文学开始的,但作为大众化运动的领导者与实践者之一的周文在文学的根本问题与原则问题上,都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他提出文学要面向大众,要使用“活”的语言,而且还利用自身在边区政府的领导地位,完成了公文改革,实现了“五四”未竞的事业。 相似文献
52.
通过田野调查对乌略苗族村鼓藏节仪式过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分析了鼓藏节仪式的社会权利功能、社会认同功能、社群联系与娱乐功能、经济功能等基本社会功能,指出苗族鼓藏节仪式由于现代性的切入所发生的功能意义上的嬗变是文化变迁的一种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3.
作为解构主义美学的核心观念.解构指向的是一种本体性的、生生不息的、蕴含着极大颠覆性与创造性的内驱力。解构产生于结构成为结构的那一刻,是对他者性召唤的肯定性应答,是对结构等级制秩序的颠覆。解构在解放他者的同时也解放了他者的对立面,它不知疲倦地从一种结构奔向另一种全新的结构,以致无穷。解构性事件就是这从一个结构转向另一个结构的关节点。解构特有的自由、民主精神使得解构主义美学成为一种批判的理论、一种肯定的理论,同时它还是一种辩证法。 相似文献
54.
唐爱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这方面的积极影响既有直接的一面,又有间接的一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作用,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5.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强调人的体验在认知和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符号是有理据的,即语言符号具有象似性.象似性体现在语言的不同层面上.在句法层面上,主要表现为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 相似文献
56.
57.
叶勇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1):89-92
建设法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进行政府改革的有益尝试,是用新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或方向性的调整.本文将对这三种政府管理模式作一番现实考量和理论分析,以求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努力彰显出它们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中的本色和个性,并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塑造"三合一"型政府管理模式,可以实现社会理想的崇高意蕴,契合"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8.
59.
本文利用丰富的资料,从教育、研究与开发、知识产权保护、开放度等四个方面,对民族素质能量积聚的途径、方式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0.
《史记》所见"胡"与"匈奴"称谓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记>中所见"胡"与"匈奴"两种称谓,其含义是有明显差别的.战国时匈奴及北亚草原各游牧部落,大多以"胡"为名."胡"的称谓泛指或分指"诸胡","匈奴"的称谓则专指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在政治上统一了北亚草原,汉人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胡"与"匈奴"两种称谓频繁互换,出现了严重的混淆."匈奴"的称谓既指匈奴,也指汉朝北境"诸胡".而<史记>以"匈奴"指代战国"诸胡"的做法,正是司马迁用汉人观念解释旧史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