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潮剧与白字戏历史上是同一个剧种,都叫做白字戏,鉴于白字戏来源问题的众说纷纭及诸多疑惑,在研究剧种的形成时一定要从构成剧种的基本要素——演出主体、戏剧产品及戏剧受众三方面综合审视,孤立地看待研究对象则难免片面。基于此,乡社祭祀赛会是白字戏生存发展的温床,而外来剧种是其由小戏成熟为地方剧种的催化剂,地方小戏与外来剧种都是形成白字戏的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  相似文献   
2.
赛会演剧这一古代文化现象在粤东海陆丰地区仍有遗存,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海陆丰人文土壤中具有浓郁的世俗宗教特色,赛神庙会是乡社宗族文化的载体,这种文化载体滋生并哺育了白字戏、竹马戏等民间戏剧样式,也使得传统戏剧呈现出浓郁的世俗宗教色彩。这种赛会祭祀戏剧具有不同于文人戏剧、观赏性戏剧的价值标准,它是典型的民间戏剧。  相似文献   
3.
詹双晖 《创新》2009,3(5):20-23
赛会演剧这一古代文化现象在粤东海陆丰地区至今延续。早在元明之际海陆丰民系形成之始,迎神赛会、演戏酬神习俗已随闽南移民带入,至明中后期及清初,在一些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的通衢大邑,赛会演剧已经蔚然成风。所演之剧早期多为竹马戏、钱鼓舞、白字曲、英歌舞等民间歌舞小戏,后来随着外来南戏正字戏的流行以及白字戏的形成,祭祀演剧渐由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等职业戏班唱主角。  相似文献   
4.
从南戏到正字戏、白字戏——潮州戏剧形成轨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南戏在潮汕的活动已蔚然可观。宣德时期的南戏《金钗记》已"错用乡音",到嘉靖年间的《荔镜记》已变异为用闽南方音演唱的潮泉腔,万历年的《金花女》则是用潮州方言写就并用潮调演唱的戏文。从《金钗记》到《荔镜记》再到《金花女》,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外来的南戏从"错用乡音"到"以乡音唱南北曲"变异为白字戏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嘉靖本的《荔镜记》已形成自己独立的声腔,这种声腔在南戏常用曲牌基础上变调而歌并吸收闽南民歌等当地音乐入曲,以闽南方言创作戏文曲词说白,并以闽南方言演出;这种声腔又有潮州腔与泉州腔之分,因两种声腔的音乐、语言、受众很接近,因此可以合腔,《荔镜记》就是使用潮泉合腔的戏文。《金花女》则是用潮州方言写就并用潮调演唱的戏文。不论是潮腔还是潮调,都见出至迟到明中后叶一种独立于正字戏、也独立于闽南戏的潮州本地声腔已经成熟地运用于潮州、海陆丰的戏曲舞台。这些潮州戏文虽然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然而其体制则秉承南戏的长篇巨制、七角行当以及基于曲牌体的灵活自由的演唱形式,甚至还有一些唱正音的遗存。从《金钗记》到《荔镜记》,再到《金花女》,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外来的南戏从"错用乡音"到"以乡音唱南北曲"与当地乡社祭祀小戏结合变异为白字戏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竹马戏与白字戏历史上都是流行于闽南粤东地区民间的乡社祭祀戏剧,海陆丰的竹马戏、白字戏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典形态。作为祭祀小戏的竹马戏是形成白字戏的核心要素之一,对白字戏的声腔、剧目以及表演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宋以后宗族文化的大发展与宗教文化的世俗化、乡村化、多元化,令中国传统社会具备民俗演剧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宗教民俗文化与中国戏剧的生成与演进联系非常密切,尤其是佛教文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民俗演剧的繁盛还直接造就了中国传统剧种形态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8.
潮州出土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一部"错用乡音"、被称为正字戏的南戏。明初正字戏与后来潮州、海陆丰的正字戏一脉相承。《金钗记》的基础声腔是弋阳腔,但明代正字戏的声腔不仅仅只是弋阳腔,海盐腔、四平腔以及后来的昆腔、"徽池雅调"也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詹双晖 《创新》2013,(5):107-110
东南亚地区是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岭南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东南亚华文教育已全面复苏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同时,东南亚华文教育亦面临着严重的教育资源短缺难题。协助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长期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在国际上构建文化软实力须倚重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乡土祭祀戏剧及其保护——以白字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祭祀戏剧是指以祭祀演剧为主体的各类乡土戏剧,宋元以来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戏剧样式与形制,拥有最广大的观众群。经过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后期的政治改造运动以及90年代以来现代流行文化、外来文化冲击,包括白字戏在内的少数乡土祭祀戏剧的遗存也已处于濒危状态。保护这些蕴藏丰富信息的戏剧活化石不仅对于中国戏剧的学术研究,而且对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多元文化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