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47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人,走路。走路必得问(寻)路,而问(寻)路必得有亮光才有路可问(寻)。走路从未行到行,又从行到止;亮光从隐(黑)到显(白),又从显(白)到隐(黑);人从未生(无)到生(有),又从生(有)到死(无),为万物无一有一无行走之路,为“道”,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当“道”在道出之际,又总是以言说、“道之”等的样态显现,既为行走,又为行走之导引,为万物(首先是人)得以行走起来的“先之”之动态趋势。路有歧正,而“道”无不正。人,走路,就是走在求“道”的途中。人欲把握“道”,必得从行走的路上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姿态对它进行诘问,但人不能既行又止、既显(白)又隐(黑)、既生(有)又死(无),因而人只能通过“损之又损”、“涤除玄览”,将本心之外所有附着物尽皆黜落,使之切近“纯一无伪”,实现对“道”最为切近的聆听与最为切近的体验,从而获得“道”的导引,自在地走在“道”中。  相似文献   
102.
大学教学督导之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华中农业大学教学督导工作实践的体会和思考,对大学教学督导工作的定位、目标任务、督导员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3.
刘勰关于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的看法是建立在对文学的发展变化的认识上的。他不但看到文学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社会的一般联系,看到这种联系的规律性,从而指出“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而且看到文学的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及其内部的规律,进一步指出“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的道理(《通变》)。因此,刘勰对于文学的继承和创新提出了比较全面而有系统的见解。在刘勰以前如陆机和  相似文献   
104.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以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了文艺的普及与提高和文艺大众化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应该根据人民大众的需要,从普及做起,文艺普及了,提高才有了基础。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是互为因果,相辅  相似文献   
105.
积累与韧劲     
科学研究工作就是根据已知的材料推断未知的真理。掌握的材料越丰富越准确就越有可能接近客观真理。科学研究工作的成功,一靠积累;二靠韧劲。有了积累,就有可能水到渠成;有韧劲,就能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06.
中文系为活跃学术空气,培养同学认真讀书的风气,就目前学术界所爭論的問題結合教学,于五月中旬举行全系性的学术座談会,会上对怎样評价李清照的詞以及这一类的古典詩詞問題展开了热烈的爭論。在討論会前,古典文学教研組印发有关資料,向同学讲解李清照詞,并在教师間开展初步討論;三、四年級好些班的同学也組織了会前討論,集中論点写成书面。座談会由教研組主任王起教授主持,黄海章教授作了重点发言后,随即开展討論。与会者一致认为李清照不是偉大的作家,她的詞沒有反映北宋末年  相似文献   
107.
“天人合一”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它来源于原始人对自然的崇拜。大约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已经在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根据当时人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他们一方面感觉自然与人的对立,即自然界对人类有着一种不可抵御的威慑力量和主宰作用,人对自然存在着恐惧心理;另一方面,人们又觉得自然界与人类有着亲切的一面。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里,花开鸟鸣,万物苏醒,原野欣欣向荣。当人们从躲避冬寒的洞穴里走出来,面对着明媚的春天,会感到生命的亢奋。在秋天这个成熟的季节里,树林里果实累累,准备越冬的飞禽走兽,膘肥体壮。这些都似乎是大自然有意为人准备的,而且年复一年都是如此。人们开始感到自然似有灵有性有情感有意志,可以通过某些方式或手段,去减少自然对人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8.
首届国家统计局局长奖学金颁奖大会召开首届国家统计局局长奖学金颁奖大会于3月19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贺铿、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主任王吉利、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副司长管培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牛继升、国家统计局...  相似文献   
109.
什么是社会分层?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基本概念是:社会是由阶级组成的,阶级分层是社会的特点,阶级斗争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形式。因此,没有阶级分析就既不能解释社会的发展,也不能解释社会本身。可是,尽管社会体系的决定性特点是阶级分层,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中的所有分层都是阶级分层,并不意味着社会分层的内容就是没有中介的阶级内容。每一个社会分层并不直接就是阶级的分层。一个社会由大量的人群组成,他们获得同样或相  相似文献   
110.
当代美国环境纠纷的调解模式丘昌泰作者在(台)《美国月刊》第8卷第11期上发表文章,介绍美国环境纠纷调解模式的运作,以作为有关同家和地区建立环境纠纷解决模式的参考。全文分5部分:(1)纠纷解决替代运动之发展背景;(2)环境纠纷调解模式之兴起;(3)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