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3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3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26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91.
从心理学角度,幸福被界定为个体内在的主观感受,幸福获得也注重人格等个体特性的完善。然而无论是幸福观还是幸福感都有其社会文化的客观性前提。社会文化规定幸福的含义,界说幸福的标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幸福观有所不同,转型期的中国人也会存在对幸福内涵的不同理解;社会是个体追求和实现幸福的前提和保障,从社会发展及社会和谐的需要出发厘定幸福含义,引导人们对幸福醒思并追求真正幸福,建立基于幸福的社会发展框架是实现和谐个体与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92.
<正> “物质”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物质”范畴,还是以“实践”,范畴做为自己的全部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轴心?这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重大问题。我们现行的哲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通常把所谓辩证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把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列宁的物质定义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和逻辑起点,说它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遵循世界固有的发展规律改造世界的坚实的哲学基础”。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29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哲学观念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为马克思的科学观点?何为马克思的哲学观念?两者如何划界?时下学术界把马克思文本中的唯物史观特定表述加以任意拓展,其内容是唯物史观涵盖不了的,由此混淆了科学和哲学的区别.于是学界又提出“广义唯物史观”和“狭义唯物史观”之分.问题在于:唯物史观再“广义”也还是“唯物”,也难以包含马克思以批判“拜物主义”和“物役性”为中介的人的自由发展观和自由王国论.本文将马克思的科学观点和哲学观念作  相似文献   
294.
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谁创造了社会历史。凡断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社会物质活动自身创造的称物质创史观,亦可称唯物史观;凡断定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称实践创史观,亦可称实践史观。那么,马克思的历史观是物质创史观还是实践创史观? 我们认为,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作出物质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的理解是一种曲解,马克思的新历史观不是解释社会历史的本原和本体的唯物主义哲学,而是关于个  相似文献   
295.
在近年来的哲学“热点”问题的讨论中,涉及到对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的评价问题.有的论者认为,这种实践的人道主义尚有费尔巴哈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残迹,还在某种程度上从人性、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对异化的扬弃、即从经济范畴的道德评价上,来寻找社会向共产主义演化的理论根据.也有的论者认为,人道主义历史观(不管它是“实践的”还是“理论的”)毕竟不是唯物史观,因为人道史观总是以人的本质、人性的变化来解释历史,而唯物史观则是以人的经济生活来解释历史.所以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虽包含了唯物史观的萌芽,但还不是唯物史观.而我认为,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已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意识形态,是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的形成中的唯物史观,是与费尔巴哈人本学根本对立的“新世界观”,它的创立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真正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296.
齐鲁两国是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中心丛利文,李兆森探索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变化,必须溯源于先秦;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两国,既是先秦音乐文化的一处发祥地,又是先秦音乐文化的集大成处,长期享有音乐文化中心的崇高地位。一、齐鲁音乐文化中心的形成齐鲁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297.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全面发展是我国已确定的重大战略。如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评价社会发展,或者说社会的发展应取怎样的价值取向,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问题。我们初步认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根本动力,判定社会是否发展了的最高标准是人的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决定于国民素质的发展,我  相似文献   
298.
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体系是站在物质本体论立场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解释,这一解释系统从根本上掩盖和曲解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精神实质。近年国内许多学者站在实践活动论的立场上重新解释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力求建构一种既忠于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基本精神又能体现当代人类新的实践的解释系统。王南提博士的《人类活动论导论》则取更加宽厚的人类活动论的立场,更全面地突破了传统解释系统,更深入地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实质。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着重对王著中有关人类活动论和人的活动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99.
真正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形上之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 时代精神,作为精神形上学的哲学则表现为不同的形态,这即是哲学的转向。现代人类精 神之重心转向人本身和人的生活,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正是现代精神重心之形上升 华,它面对三个世界:感性世界(事在)、人类世界(人在)、意义世界(义在)。这一哲学 是以感性现实生活为对象,以人类的理想本性为对尺对之进行人道评价而获得的意义世界, 即“为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世界,故马克思哲学就是一种意义形上学,也即是人道主义 的现代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300.
汪雪娇  丛大川 《理论界》2014,(3):189-192
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少数大学生的道德缺失状况亦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在道德境界上缺乏奉献精神;在道德实践上偏重物质享受;在道德观念上以个人为中心;在道德理想上表现为理想追求较低。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观念冲突的社会现状、脱离实际的学校道德教育、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德育、独生子女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应对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对策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即改变道德教育理念、采用道德内化方法、营造培育美德的环境、健全道德的奖罚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