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8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世纪的日本神话学走过了从开创到中兴、再到繁荣的百年历史。百年来,日本神话学以其丰硕的研究成果树立了三个辉煌的里程碑。随着神话学的百年进程,先后凸现出了三个时期的三位重要代表人物——高木敏雄、松村武雄和大林太良。他们的神话学研究主导地位在当代日本神话学界受到公认和尊重。  相似文献   
12.
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民俗文化的象征体系.民俗符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是形成民俗文化传承的要素.因而,探索俗民生活中传送并接收民俗信息的基本规律,便成为当代民俗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民俗符号的构成入手,着眼于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与非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的两大视野,对民间口头文艺的民俗语言编码特征,神话语言的思维特征,做了民俗符号的阐释.对听觉的、视觉的和其它感觉系统的声响、标志、纹饰、图像、色彩及实物象征等等符号的指符,进行了结构性的解析.初步构筑了当代民俗符号学的底层框架.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记忆与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政治变革和经济现代化发展,我国全国性民俗节日文化遗产已经遭到较大的损害,有的被人为淡化,有的被扭曲变形,使几代人对全民族民俗佳节失去了“文化记忆”,使当代青少年转而热衷于欢度西方节日。这是一个抛弃优秀文化遗产的危险信号。长期以来,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没有被列入国家的法定节日加以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令海内外绝大多数的有识之士和热爱我中华文明的国际朋友扼腕叹息。其中,以端午节为例,就被片面割裂并淡化成支离破碎的节日,或多或少失去了原貌。其实,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  相似文献   
14.
一八九二年二月二十五日,阵阵寒风把辽宁锦州城侵袭得格外冷清。在一所失修的旧宅里,一位靠当卖借贷糊口、客居此地的蒙古族中年人停止了呼吸。他就是近代蒙古族文学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尹湛纳希。他以五十六岁的年令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创作与生活,对当时蒙古族文学的发展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文化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民间文化博大深厚,错综复杂。为了便于普查工作,登记时符合规范,我们将民间文化做如下的分类,仅供参考。民间文化是由民俗文化、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构成的。需要说明的是,民间艺术中的民间音乐、民间戏剧、民间舞蹈、民间曲艺,已在中国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工程中得到分类普查,这里不再涉及。这次普查的民间艺术主要是民间美术。在民间口头文学方面,曾经对故事、歌谣、谚语也做过普查,并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面世,但没有全部完成。这次普查仍要继续进行。故此,这里将民间文学的分类一并列出。此…  相似文献   
16.
2011年2月25日,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法律形式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此走上依法保护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7.
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四年来,以中国政府为主导启动并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形成了热潮,产生了轰动效应。与此同时,令学术界关注的是:这股热潮意外地激活了在低温状态中徘徊已久的中国民俗学,并使它迅速升温开始成为热门学科。面对这种鲜活的民俗文化复兴和民俗学振兴的大好局面,应进行切合实际的思考,理出一条相对应或相适应的思路,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从而使民俗学的理论和应用有所创新,促使民俗学科的建设有所开拓、有所突破,创造各种条件使民俗学人有更多更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18.
19.
6年前,中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忽如一夜春风来",一向处于边缘地位的民俗学突然成为广受关注和欢迎的热门学科。民俗学人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这工作,欢呼民俗学"春天"的到来。数年过去,我们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的萨满文化研究始兴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由于多年“文化革命”的禁锢刚刚得到一些开放,于是首先从北京民族学、宗教学界带头发表了一些零散的概括性的专题论文,把沉寂已久的萨满教课题研究纳入到复苏的社会科学研究日程上来。从那时起,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的民族学、民俗学界不约而同地掀起了一股对北方萨满教原始文化进行田野调查的采风热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蕴藏在满族、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民间丰富的活态萨满文化遗产,如尘封已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