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第10期《语文建设》的《“无须”和“无需”》主张胡须的“须”和遇雨止需不进的“需”是同源字,另一篇文章《说与》又主张有缺口环形玉的“”和器皿有缺口的“缺”是通假字。可是,考之于两对词的语源义,却发现前者的“胡须”义和遇雨不能前进的“止需”义,意义上并无联系,是典型的通假字,而后者两个字都有“有缺口”这一共同义素,是典型的同源词,这两篇文章恰恰把这两种文字现象的关系弄颠倒了。  相似文献   
2.
郭锡良等人主编的1999年商务版《古代汉语》经过修订,补正了一些以往的注释疏误,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该书在通假字注释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以列举的方式具体分析了书中将同义词、古今字、假借字等误作通假字及本借字互倒的情况,认为其有进一步补正和完善之必要。  相似文献   
3.
《辞源》(修订本)是今人阅读古代典籍无可替代的权威工具书,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它在收词、释义、书证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在通假字解释方面存在着本借字互倒和以通假字术语说解同义词、古今字、假借字以及解说自相矛盾等情况,有进一步补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古文注释中,以通假宇术语作注的所谓通假现象,存在着误本字为通假字和误同义词为通仅字而设注的情况。本文对这两种误注现象予以分门别类地例析。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以"雎"字为人名于通行的历史著作及中国历史人名辞典或作"雎"或作"睢",歧异迭出.尽管当前通用作"睢",但如果考之于古代人名用字规律、史书中此字的异文情况及古代学者的音注,可知"睢"当为"雎"之讹误字.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谢质彬先生认定的“不听”作“不允许”解年代的判定标准、论证过程、相应结论,通过“不许”同“不听”异文、“听”“许”连文、古人对“听”字的训释以及谢文所提两个标准的互相予盾等情况的辨析,论证了“不听”作“不允许”解不迟于汉初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最新版经过修订,质量进一步提高,但其在通假字注释方面仍有将同源字、同义词、异体字等现象误作通假字及本借字互误的情况,还有通假字未予注释的疏漏,需进一步匡补。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课本少数古文篇目中有些不易理解的词句,教材避而未注,有的虽有注释,但不够准确或欠详,这无疑给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现谨结合中学语文数学实际,对这些词语稍加训释,连缀成文,期望能给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点备课资料。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有的注释欠准确,有的非常用词语当注却未注,这无疑给中学生学习古文和语文教师讲授古文造成不便.现就有些词语进行辨正,以求对教材有所补正,并给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点备课资料.  相似文献   
10.
战国后期,秦昭王时的宰相,被封为应侯的范子的名字,史学著作和史论文章或作“范睢”或作“范雎”,孰是孰非,需认真辨别。 2005年6月21日《光明日报》黄朴民先生的史学评论《白起范睢生死劫》,正文连同题目出现的二十个“范睢(雎)”,十八个写作“范睢(sui)”,两个写作“范雎(ju)”。相关的史学著作和辞书中,就更歧异迭出。 那么“睢”和“雎”究竟哪种写法正确呢?我们说尽管目前通行的历史著作、相关辞书多作“范睢”,但其写法却是错误的,“雎”字才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首先,作为人名用字“雎”与“且”古籍中互为异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范ju”一名凡五见,一律作“且”,如:“范且穷弓而弓折。”“范且、虞庆之言皆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韩非子·难三》有“范雎折胁于魏”句,可证此“范且”就是《战国策》和《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的“范睢(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