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篇 |
民族学 | 16篇 |
人才学 | 7篇 |
丛书文集 | 18篇 |
理论方法论 | 6篇 |
综合类 | 57篇 |
社会学 | 7篇 |
统计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立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正>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现实主义的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评价相当的高。列宁每次谈起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话里就会一下子爆发出热情的火花。恩格斯是“急切地等待着”普列汉诺夫的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研究大作的问世。马克思对车尔尼雪夫斯基更为推崇。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马克思称誉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伟大的学者和批评家”,在《给〈祖国纪事〉编者》的信中,马克思又一次提到了:“在《资本论》德文版的跋文中……我以万分的崇高敬意谈到了‘俄罗斯的伟大学者和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直到了一八七二年十二月十二日,马克思在给尼·弗·丹尼尔松的信中还说:“我想就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 相似文献
62.
63.
64.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科学文献资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的自然科学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是我国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一翼,是地区文化资源乃至地区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社会和地方文献工作领域的足够重视.西部地区自然科学文献不仅有医药学、数学、天文历法、科学史等文献,具有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鲜明的文化特色;而且学科林立,有生命科学、地质与矿产、农牧业与生态环境文献.这些文献资料不仅数量大,而且载体类型多样,具有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65.
莎仁高娃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1,(2):83-83
近些年,双重国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原因在于在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的移民问题.移民人数不断上升。双重国籍的法律问题产生具有其历史渊源。此问题的解决也是世界各国极为重视的法律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66.
本文从怎样提高我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人员管理、仪器设备的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和安全管理的人员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阐述进行了。 相似文献
67.
尽管俄罗斯联邦最近几年通过立法改善这些小民族的法定权利,也尊重土著民族文化,但这些民族的现实状况与相关国际法准则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缺乏政治意志和过于偏重国家经济发展导致各种形式的歧视仍然存在,这些民族不能真正参与影响他们的决策,其土地权利受到侵犯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相似文献
68.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已高达60—8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即新经济时代已经来到或即将来临。新经济的内涵即科技,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变为一场科技的竞争,抓住了发展科技这把金钥匙,也就抓住了发展新经济的关键。新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高度重视管理的时代,借助于管理,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只有科技和管理的共同发展,才能使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新经济时代管理对企业来讲尤其重要,人本战略是新经… 相似文献
69.
改革时期的文学创作,要求作家“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便更好地反映变革的时代精神风貌,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来;在回顾与展望中,提出了文学审美走向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0.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乡镇企业改制的进展 ,乡镇企业的“三农”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淡化。对于乡镇企业渐离“三农”的倾向宜放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考虑 :一方面 ,面对乡镇企业支农建农资金下降的现实 ,应探索新形势下乡镇企业支农建农的新途径 ;另一方面 ,政府要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 ,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 ,而不是站在城乡二元化角度来制订乡镇企业的发展政策 ,以保证乡镇企业持续发展 ,并继续发挥其对“三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