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5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小女巫     
127岁对于一个女巫来说只能算是年轻的"小女巫"。森林深处就生活着这样一个小女巫,她拥有一座小房子,一把女巫必备的扫帚,还有陪伴在她身边的一只非常聪明的乌鸦——阿波拉克萨斯。小女巫每天刻苦学习魔法,为的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好女巫。  相似文献   
22.
自由主义刊物<观察>周刊对美国的霸权政策曾给予不留情面的指摘,包括政治上的美国"调停"及其片面援华政策,经济上的<中美商约>与美货倾销,军事上的美军驻华与美军暴行,外交上的美国扶日政策等几个维度,这些都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民族关怀和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23.
何卓 《阅读与作文》2007,(12):12-12
有一个眼睛失明的少年擅长弹琴击鼓,邻里有一个书生过来问他:"你有多大年纪了?"少年说":15岁了。""你什么时候失明的?"  相似文献   
24.
25.
三民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创立的政治学说。三民主义经历了一个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孙中山根据他切身的体验,在国际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将旧三民主义勇敢的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孙中山逝世以后,他的事业的真正继承者坚持并发展了新三民主义。那些只在口头上拥护孙中山的人,实际上已经背叛了他的革命主张。三民主义在其历史演变中,有着深刻的经验与教训。探讨三民主义的历史演变及其经验教训,对于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于  相似文献   
26.
《抗日战爭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是毛主席二十年前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毛主席在这个报告中,总结了革命斗爭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反动本质是不会改变的,美帝国主义支持蔣介石反共、反人民打內战的方针早就定了攵缘腥说姆炊秸?提出了我们的方针——“针锋相对,寸土必爭”。正是实行了这个方针,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敢于斗爭,  相似文献   
27.
傅斯年是光复后台湾大学的第四任校长,也是真正实现学校从工具型大学向学术型大学转变的关键人物.他执掌校印时间虽然并不很长,但他对台湾大学的改造却是影响深远的,尤其是他对大学精神的重建.他不仅提出了“大学独立,学术自由”的教育理念和“敦品、力学、爱国、爱人”的校训,力图以此建构台大人的信念,凝聚台大精神品质;而且运用他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努力加以落实和维护,为战后的台湾大学教育留下了典范.  相似文献   
28.
民本与民主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之一。实际上在1950年代的台湾地区,中国知识分子就曾激烈争论过这一议题,殷海光先后与张其昀、徐复观展开的论战,即有其代表性。张其昀认为民本即为中国式民主;殷海光认为民本意识代表的是专制主义,与民主风马牛不相及;徐复观则主张民本虽非民主,却可以转进到民主,而且经过这一转进而达成的民主会超越于西方式民主。论战强势否定了民本即民主的观点,但在民本可否转进到民主的认识上,并没有形成共识。这两场论战表明民主与民本的关系确系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这一关系的求解应该有立体的多向思维,而且需要在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边努力边思考。  相似文献   
29.
晚清思想界,无论是温和的君主立宪派还是激进的共和革命派,在民权观念上都已实现对民本的超越,但形式上却仍保持连接;而对于西方的民主理论,则接受之余亦有隔膜,主要重视国民的参政权,而模糊对待国民社会生活世界的自由权利.这种“民权”观念可说是中国传统政治意识现代转型的过渡形式,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思想史“转型时代”的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30.
"九一八"事变是顾颉刚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事变之前,他心无旁骛一心治学,辗转于南北力图为中国打造一个学术的世界。事变后,为民族危机所激发,他逐渐从"求真"之学转向"致用"之学。顾颉刚的转变,反映了新知识界知识独立的现代性与学以致用的传统性的无缝连接,也反映了新知识界探索致用新平台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