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5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世纪30年代陈序经的全盘西化理论是中国知识分子感知世界一体化和思考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的早期例证之一。这一理论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呈现出中国文化问题的四个论说向度:变与不变的向度、离异与回归的向度、体与用的向度、现象与本质的向度,是一个多层面的体系。反思此一理论的得失,对于深化全球化情势下的中国文化问题讨论和理论建构,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32.
20世纪的最后一年,我省国民经济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大多数宏观经济指标趋好,形成了整体回升的局面。这标志着我们已经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基本摆脱了近几年增长速度下滑的局面,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全年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如期实现,“九五”计划主要任务全面完成,为实现“十五”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相似文献   
33.
官商,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环节,中国古代商文化的一大特有现象。 中世纪的欧洲,领主城堡经济和城市工商经济自成体系,相互独立,最终后者战胜前者(同时后者自身也得以脱胎换骨)而进入近代社会。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中国的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虽也存在着某些矛盾,但总体上都是处在一元化的封建经济体系之中,二者同生死,共  相似文献   
34.
"九一八"事变是顾颉刚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事变之前,他心无旁骛一心治学,辗转于南北力图为中国打造一个学术的世界。事变后,为民族危机所激发,他逐渐从"求真"之学转向"致用"之学。顾颉刚的转变,反映了新知识界知识独立的现代性与学以致用的传统性的无缝连接,也反映了新知识界探索致用新平台的努力。  相似文献   
35.
"双十节"是武昌首义的纪念日,纪念"双十节"也是人们延续和重构辛亥革命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在民国初年,"双十节"的内在意涵并不十分确定,具有解释权力的北京政府和国民党,对此节日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位.以"共和"相诠解的北京政府随着掌权者的日益孤立,"双十"话语趋于衰微;以"革命"相定义的国民党随着继续革命的声势,逐渐将"双十节"的内涵直接与党的系谱相联系.二者节日叙事的背后,隐伏的都是强烈的政治暗示.  相似文献   
36.
学术界常用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三分法来描述近代中国主要思潮,实际上这种来自西方的描述方式并不适合于中国近代。中国近代思潮经历了以常变之争为主轴到以主义之辩为主轴的演变。在前一时期,主要表现为文明变迁上保守主义、调适主义、激进主义的历时态推进;在后一时期,主要表现为在建国目标上民族主义(保守的理想)、自由主义(温和的理想)、共产主义(激进的理想)的共时态竞合。而在行为手段方面,保守方式、渐进方式、激进方式的分歧则贯穿前后。这三种情况下所显示的保守与激进,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37.
国权与人权的关系,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但不同情境下论说不尽相同,有时甚至相差甚远.张佛泉便堪称一个典型.前期面对立国的现实需要,他的思想谋求自由与权威的平衡、人权与国权的兼顾;后期则关注立国的根基,主张自由为本、权威为用,人权为本、国权为用.这种论述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思考方式的时代特征可能重于资源特征.  相似文献   
38.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仍然在"学术与政治之间"游走,只是他们的问政心态和言论方向常随政治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种情况在战后台湾社会也有延续。1951年前后,大陆迁台自由派学人的言论方向发生过一次大转变,这次大转变的内因,当然是国民党当局"国策"的变化,而外在契机,则与朝鲜战争直接相关。这是因"内外"问题而影响"上下"问题的典型案例之一。  相似文献   
39.
2004年仲夏,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社科院承办。来自海内外著名的中国学学者云集浦江之滨,共同探讨中国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傅高义教授,韩国汉城大学郑永禄教授,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昕所长季塔连科教授等中国问题专家出席了论坛,就他们关心的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40.
何卓恩 《江汉论坛》2005,(3):142-143
有关五四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早已汗牛充栋,似乎很难再有多大的突破了。近读张艳国新著《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花城出版社,2003),才顿感这不过是一大成见。这本由作者博士论文所改订的论著,将五四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现象,作为相对独立的思潮来研究,视角相当新颖独到。顺此思路,五四民族主义思潮、五四自由民主思潮、五四科学理性思潮等等,不仅都可分别进行专门的独立研究,甚至这些亚思潮还可再作进一步细化。那样,五四文化运动的研究一定会出现新的推进。张著共分五章,除了导论和结论,主体部分有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