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
12.
圣经解释学的内涵及其发展概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系统地探讨圣经解新学在国内学术界似尚未真正展开,然而它不仅对基督教的研究,而且对哲学解释学相关背景知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一般读者包括许多学者对它还比较陌生,本文力图从历时的角度,对西方圣经解释学的内涵及发展过程作一集中的叙述和分析,并将其和解释学哲学联系起来,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及相互影响,当然侧重点在圣经解释学本身的意义的崭露上。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社会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冲突、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群体性事件正是现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综合反映。文章试从群体性事件形成的社会意识、社会结构、社会环境、社会功能、社会治理等方面对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合作创新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理论界已做了关于合作创新风险识别、评价及其防范的研究。本文结合合作创新风险分担内涵,探讨了合作创新风险分担的主体、客体及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伽达默尔的教化解释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可以称为"教化解释学",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作了论述,依次说明了伽达默尔教化解释学的理论背景、直接缘起、与人文主义四个概念的关系、对康德美学的批判意义、与哲学解释学其他基本概念的联系、同海德格尔的实际性解释学之间的差异以及总的评价,从而揭示了"教化"在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开端和基础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西方解释学的哲学转型是在德国完成的,它的第一个阶段直接和路德的宗教改革有关,后者的“唯有圣经”的原则推动了字义解释的发展以及圣经解释学和语文解释学的结合,同时近代启蒙的理性精神以及由此开始兴起的历史意识,激发了人们对超越具体内容解释的一般方法论的兴趣,最后在浪漫主义的代表施莱尔马赫那里导致了一门真正的作为哲学的解释学在西方的最终建立。在这个过程中,信仰和理性的冲突与交汇构成了它的重要动力。本文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中,着重突出了路德和施莱尔马赫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辩证解释学:施莱尔马赫与伽达默尔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的辩证性和对话性对伽达默尔诠释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的辩证性和对话性及其关系可从四个方面阐释:严格的解释实践与不严格的解释实践、语法解释与心理解释、解释学循环、我们能比作者理解他自己理解得更好。这四个方面的思想都对伽达默尔诠释学思想的形成有所影响,从解释学的辩证法方面来对施莱尔马赫与伽达默尔进行比较,比较异同,评述关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辩证解释学方面,施莱尔马赫堪称伽达默尔的先驱,他开启了西方解释学后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伽达默尔继续开拓这个思想方向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每当拿到我的导师杨祖陶先生亲笔题赠的著作时,心头总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这种厚重不在篇幅,而在学术。当我自己在做学问的时候,经常感到先生就在背后看着我。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想为老师写点什么,但总是忙这忙那就这样耽搁下来了。在杨先生的《回眸——从西南联大走来的60年》即将问世之际,撰写这个迟到的书评,不只是为了感恩,更多地是想借此梳理一下:应当向老师学点什么。  相似文献   
19.
解释学的经验及其辩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验”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来自于黑格尔和海德格尔 ,伽达默尔将其“解释学”化了 ,并在存在论现象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它的辩证性 ,这对于把握理解和解释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有助于协调社区阶层间的利益和矛盾,维持社区的和谐与稳定,降低社区治理的成本。当前城市居民的社区意识还较为低迷,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社区认同度不够,社区公共理性缺失,社区参与率不高,社区满意度偏低。浓厚的单位意识而低迷的社区意识制约了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破除单位社会后遗症需要加快社区意识重塑:培育社区组织,重构精神家园;拓宽社区参与,深化社区自治;培育社区资本,促进社区发展;开展社区教育、重塑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