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安全哲学新理念:"优态共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潇枫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2):5-12
理解安全内涵的不同视角,导致了不同的安全实现的可能性限度."优态共存"的安全哲学新理念源于<易经>"保合太和"的安全思维,合于"建构主义"的安全理论."优态共存"倡导"和合共建"的安全模式,以超越"隔离防守"、"进攻拓展"、"结盟协作"的安全模式及其相应的"防御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安全观,并为非传统安全的维护确定重视"人的安全"、"社会安全"与"全球安全"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2.
中国边疆多为信仰、语言与文化不同的多民族的聚居地,不仅"守边、管边、控边"的分散性和涉外性明显,而且"固边、治边、富边"的复杂性和自治性突出.中国历史上有以夷制夷、羁縻州府、土司制度、改土归流、盟旗制、伯克制及屯田制等独特的边安经验,也有民族区域自治的丰富实践.然而,着眼于历史的逻辑、现实的语境及未来的图景,边安问题研究的缺失与边安政策的摇摆凸显了建构"边安学"的价值."边安学"是以边疆安全为研究对象、以探索边疆安全治理规律为主要内容的交叉性学科,其问题域是边疆安全治理,价值基点是"人的安全",理论范式是"和合主义",研究重点是边疆安全能力建设."边安学"将丰富边疆治理的内容、方法、途径与实效,使边安研究从零散、被动、经验化转向系统、主动、理论化. 相似文献
23.
24.
自我与人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潇枫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3)
人格研究是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本文尝试从哲学人格学的角度对自我与人格的关系作新的探索。首先,文章在分析各种人格理论对自我与人格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论述了自我与人格的高度相关性;然后,文章以自我同一性过程为逻辑线索,分别探讨了不同自我状态(自我同一、自我分化、自我分裂)下的人格状态(健康人格、双重人格、病态人格)。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人格是自我的呈现”、“人格是人的生存境界与社会关系的化身”等命题,阐述了自我确立与人格发展变化的共生共变规律.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从哲学与人、世界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哲学视域中人格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当代哲学应面向“人格世界”并担负起人格理性批判的使命这一重要主题。文章强调:人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其实质是人通过自己的价值实践自我生成、自我建构的“人格世界”,是体现着人的类本质即人的社会价值的“适然世界”,也是当代哲学所要面对的现实生活世界。由于哲学只有在关切人的自身存在的超越中才能获得其真正发展的根据,因而哲学面向人格世界与面向生活世界一样,都将表达哲学对自身使命和意义的新理解,并从人格理性的哲学批判中获得新的信念、自觉萌发改造世界的旨趣和构筑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境界的新哲学观。 相似文献
26.
27.
“信息人假说”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是构成世界与人的基质。信息社会与网络时代所构建的“虚拟时空”,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对人性的传统认知,使得以往种种关于人的本性假说在信息网络时代面前显得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在网络空间中,“信息人”是活动主体,是网络伦理所要调节规范的道德对象,同时也是网络精神的主要体现者。网络社会所赋予“信息人”的自由、平等与多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原则和伦理要求,也是信息人作为网络伦理的主体所应享有的权利,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性需要。这种人性需要,为信息科技推进网络自由、共享、平等、多元提供了社会动力,也使得“信息人假说”有了现实的基础与依据。“信息人假说”通过人的生存状态的更本质层面即信息交互作用层面,重新透视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将为人们超越以往传统社会的人性假说,获得网络时代人的行为解释的特定视角,求得对信息时代网络伦理与全球伦理发展的重要突破开拓一条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8.
中国当前正面临由“对抗式”信任危机、“竞合式”信任挑战、“疑虑式”信任难题构成的周边信任困境. 这种信任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国家间安全关系“低度社会化”的一种反映,是国家安全脱嵌于全球安全社会网络的后果. 事实上,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是一种关注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复合安全. 国际社会的场域特征形塑了国家间的镶嵌关系,而安全的共享与共治正是国家间“安全镶嵌”的核心价值所在,同时也为国家间基于“安全镶嵌”的信任再造提供了可能. 为此,中国需要注重国家安全的结构镶嵌,来化解“对抗式”信任危机;推进国家安全的制度镶嵌,以应对“竞合式”信任挑战;强调国家安全的文化镶嵌,以破解“疑虑式”信任难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