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余福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
《离骚》达到“化境”:主体、客体和艺术形式三者水乳交融,最能传达屈原的具体验;《离骚》的“香草美人”意象并非简单的象征,“香草美人”和其它意象构成意境,传达出正在出演悲剧的大志士的真体验;《离骚》役使神祗灵物的幻想,并非由“浪漫主义手法”炮制,而正是屈原真体验的本身。 相似文献
12.
“美” 字,许慎《说文解字》说它“从羊从大”.徐铉随之立了个“羊大为美”的命题.美学家据之而发挥,却未悟到许慎是汉朝人,只能依据汉人的观念,不能真正从文字起源角度说清问题,因他并未见过殷墟的甲骨文字.鲁迅戏称“美”字为“戴帽子的太太”,看出是“太太”,才颇显出观看者的灵性. 相似文献
13.
余福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看先秦古籍,查不出“四海”指的是哪四个海。 先秦人知道海,但没有四边都是海的观念。中国的海,排成一线在东方,可以分南北,却不可以分东西,因此,即使分成四个海,也形不成封闭曲线:“四海”无“内”可言。 据张华《博物志》说:“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海”、“晦”都以“每”得声, 相似文献
14.
余福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庄子思想深奥而复杂,本来就不容易懂;再加上他的文风特殊,就更不好懂了。他的特殊文风的形成是基于如下情况的:他认为世上的事物本无法用语言说得绝对清楚,即所谓“言不尽意”,因此他不象孟子那样经常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他又希望别人能领悟自已所悟出的道理,因此又不得不“姑妄言之”。既觉“言不尽意”,又要“姑妄言之”,于是他就想出这么一个自以为两全之策来:以运用寓言多方设喻作为主要的达意手段。这些寓言是供人领悟道理的跳板,不是他说的道理本身。他那著名的“得鱼忘筌”的主张正是告诉读者别执着于寓言的 相似文献
15.
余福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二十四诗品》有中国传统哲学根基。司空图以易学原理考察诗歌,《二十四诗品》的构架类似于《周易》。二十四品均与生命意兴密切相关。《二十四诗品》又有中国传统美学根基。传统美学重神,即重客观事物的生命意兴,重人的精神审美。《二十四诗品》每品都或显或隐地提出要求,要诗人展现出高尚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余福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
《周南》十一篇诗歌,没有一篇是反映尖锐阶级对立的。 有人以为《葛覃》的抒情主人公是个女奴。我看不象。就诗的本身看,这个女子虽是离开了生身父母而进入另一个家庭,但她从春天开始就眼巴巴地盼望葛草黄熟,可见她对归宁的日子很有把握:织完葛布就行。奴隶是不能有这把握的。况且,她关心织物的质量,要使它“服之无(?)”,看来她还有不少的衣服,她的歌有一种欢乐的气氛,这一切迹象都在表明:她不是女奴。 相似文献
17.
余福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梁启超继承中华民族诗学传统,把诗歌的社会功能归结为陶冶精神、培养文化人格,对题材没有苛求,与“写中心”的观念有天渊之别。梁启超主张“诗界革命”“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实际是主张发扬中国传统风格的优势,而在精神方面要有个追上时代的发展、梁启超肯定黄遵宪在诗界革命中的成就,并非说黄氏已完成了“诗界革命”。要真正了解梁启超诗学观念,就要从不强诗歌作附庸开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