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3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1篇 |
劳动科学 | 7篇 |
民族学 | 72篇 |
人才学 | 18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105篇 |
理论方法论 | 37篇 |
综合类 | 390篇 |
社会学 | 62篇 |
统计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6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5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4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罗伯特&#;达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3):26-32
理性信任—归纳的心理机制吗?巴什拉的批判的、多元的理性主义,以发人深思的隐喻方式,提出了一种原初的、未加修饰的关于理性信任的分析。为了恢复原位,这些复杂、变动的概念屡经偏移,它们能否提供可操作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842.
一般来说,无论有形还是无形,性别因素在安全领域一直都没有消失过;范围更小一些,20世纪以来,它在实现人类安全方面一直都没有消失过。这种存在,在妇女解放运动提出的要求中,在“南方”国家自发性、制度化的非暴力抵抗活动中,都得到了证明。 相似文献
843.
黄迓达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211-212
笔者采用调查访问、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少儿体育舞蹈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少儿体育舞蹈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培养目标偏差、发展过急过快、规范化程度不高、偏重于拉丁舞、男女比例悬殊、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创造性教育缺乏、师资素质水平不高、裁判评判导向偏差。 相似文献
844.
集群规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产业集群发展必须考虑规模优化和“阈限”。通过建立并分析基于资源共享的集群规模关联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在集群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当集群成员企业收益dr;最大,即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新进出集群的企业出现大致平衡,此时集群成员企业数量即为集群最适规模。通过分析集群规模与资源利用、集群效应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了以集群规模促进集群效应增强的途径。 相似文献
845.
846.
达建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103-105
在人类进入新世纪之初,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对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倡导自主创新学习,构建课程新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职能也要相应转变,自身素质也应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47.
848.
罗洪瓦达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本文对彝族文化遗产尔比进行诠释;说明尔比是彝族传统教育思想的主要形式和载体;同时一分为二地评价了“尔比”的教育思想和其他内容。 相似文献
849.
850.
本期笔谈刊载四位海外学者关于 “ 重写文明史” 的讨论成果, 作者分别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哈佛大学教授大卫·达姆罗什 ( David Damrosch), 美国 《比较文学评论》主编、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托马斯·比比 ( Thomas O. BeeBee), 印度海德拉巴外国语大学教授伊普希塔·茜达 ( Ipshita Chanda), 英国利兹大学教授王斌华。 多元的学术背景为相关讨论带来了全球多元视角 体现出通过 重写文明史 超越单一文明史观 在平等互鉴、 对话、 包容中弘扬全球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学术立场。
总体来说, 大卫·达姆罗什和托马斯·比比代表了欧美学者对于 “ 欧洲中心主义” 的警觉和反思。 在大卫·达姆罗什的 《论文明史的书写历史》 中, 他追溯了在 “ 欧洲中心主义” 之外的西方学者关于文明史书写的案例, 让我们看到在 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 “ 后欧洲中心主义” 运动的源起和现状。 关于 “ 后欧洲中心主义”, 达姆罗什认为 “‘ 后’ 的前缀表明欧洲中心主义仍然存在”, 但在文明史书写实践中 “ 不再是对 ‘ 西方文明本质论’ 不加反思的展现”。 同时, 他也提出 “ 单数文明、 复数文明、 文化?” 的问题, 认为即使 “ 文明的概念被复数化, 它往往偏向持久的延续性, 通常以一些大国为中心”, 因此认为 “ 谈论单个和区域的 ‘ 文化’ 可能比笼统的 ‘ 文明’ 更好”。 托马斯·比比的 《世界史的重写: 从世界文学史书写谈起》, 则通过对西方学者关于世界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回溯和反思, 探讨文明、 历史与 “ 世界文学” 的深层关联。 他认为 “ 文明” 这一概念 “ 既可以指文化成就的总和, 又可以指贯穿各文化领域的某种本质特征”, 这两层意义上的文明内涵都见于 世纪的英语材料, 与 “ 文学” 一词的兴起相吻合, 因此通过 “ 文学史” 反思 “ 文明史” 是可行且必需的路径。 在对 19 世纪和 21 世纪的四部文学史著的评析中, 我们能够看到文明史如何影响到世界文学的内容呈现和秩序建构。
伊普希塔·茜达的 《多元伦理主义下重写文学史何以可能?》 表现出印度学者对于 “ 重写文明史” 的震撼和理解。 在文章的篇首, 茜达就表达了她的 “ 震惊”: “ 没有一部世界史或文明史是用梵语、 巴利语或任何一种印度语写成的, 而这些语言都为印度地域政治空间中宪法认可的现代语言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这既是一种事实, 也体现出印度对于历史、 文明和世界理解的传统: “ 世界是一个由人际关系构成的世界, 一个相互联系的人文世界, 而不是一个地理或地缘政治的范畴”。 因此, 她开明宗义地陈述关于 “ 重写文明史” 的 “ 印度观点”: “ 要以一种关系性的而非确定性的观点来看待我们共有的这一世界”。
王斌华是英国利兹大学的华人教授, 这种跨国身份让他更关注文明交流和互鉴中 “ 文化翻译” 的重要作用。 在 《文明互鉴中文化翻译的关键作用》 中, 他回溯了鸠摩罗什、 玄奘及林语堂等翻译家的文化翻译活动对于中华文化自身繁荣和世界传播的重要作用, 并就文明互鉴之要义、 途径和践行者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认为文明互鉴和国际交流意识、 专业翻译人才的缺乏, 是中国学术 “ 失语” 和 “ 失声” 的重要原因。
四位海外学者的讨论再一次证明了 “ 重写文明史” 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首先, 身处 “ 欧洲中心主义” 漩涡的西方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建构多元文明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他们关于世界文明史的最新思考和书写实践, 值得中国学界关注。 其次, 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 不同地区对于 “ 世界” “ 文明” 和 “ 历史” 的认知存在差异, 如何让多元文化资源融入 “ 重新文明史” 讨论和实践, 也是一个需要持续挖掘的话题。 最后, 就中国学术解决“ 失语” 和 “ 失声” 的问题来说, 无论在学术思想还是在具体措施上, 都需要有充分的思考、 实际的举措和切实的学术实践。 相似文献